天藍云舒的初夏季節,驅車穿行于鄉鎮村組采訪,一個個“一村一品”的大棚蔬菜專業村或在川道綿延成片、或從半山腰一直層疊到山頂的大棚蔬菜種植點,菜農們爭先恐后地說道著種植大棚的“獨特故事”和“成功秘笈”,大棚菜仿佛就是菜農的“印鈔機”,而全縣5.25萬畝蔬菜大棚也真正成為安塞農民的“綠色銀行”。
惠澤百姓的大產業
在建華鎮桃樹灣村的大棚里,一根根藤蔓墨綠沖頂,西紅柿紅得鮮艷,黃瓜綠得青翠,煞是喜人。村民蔣生富一邊干活,一邊高興地說:“政府為咱指明了致富路,給咱補貼,還幫咱貸款。一年一個棚能掙10萬多元,大棚就是咱農民的聚寶盆!”
1992年,安塞縣借魯陜干部交流的機遇,率先在陜北地區引進大棚蔬菜栽培技術,蔣生富也成為第一批種大棚的人。“當時收入也挺好,比打工強可多了。”蔣生富說。
人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2000年,蔣生富放棄種植大棚,在楊家嶺做起了掛面生意、后來又回安塞販賣黑油……經過一番“倒騰”,收入還不及種大棚。于是,他又開始種植大棚蔬菜。
現在,當問起他還想不想出去闖一闖時,他的嗓門提了老高:“什么都不干了,現在種大棚,收入高著了!”說起家里現在的日子,蔣生富的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
經過試驗示范、規模擴張、提質增效三個階段20多年的發展歷程,安塞棚栽業由起步初的21棚,發展到目前的5.25萬棚,已成為陜北地區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有60%的農民通過種植大棚蔬菜實現了脫貧致富。
化子坪是典型的油區鄉鎮,前些年,農民發展農業產業的積極性不高,發展哪項產業難度都非常大。2012年,通過反復的給農民做工作,油坊坪村新建了35座新型大棚,全部種植茄子,當年每棚收入達到了7萬元。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村民再也坐不住了,第二年就主動找鎮政府要發展大棚。2014年,該村的大棚已達到了283座,有102戶農民依靠種植大棚過上富足的生活。油坊坪的高巨鵬種了240米大棚,這一茬種植160米茄子和87米的西小瓜,到現在已經賣了16萬多元。今年,化子坪鎮農民發展大棚的信心空前高漲,目前已經有110座大棚開始動工修建。
多年以來,安塞縣按照“開發山地資源、擴大基地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做亮蔬菜品牌”的思路,先后制定出臺了《鼓勵扶持發展棚栽業的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廣新型日光溫室和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引進了7大類、96個名優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應用了自動卷簾、滑輪放風、水肥一體化、等10余項新技術,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化水平。
如今,安塞縣已初步形成了高橋、沿河灣等6個蔬菜生產專業鄉鎮和75個蔬菜生產專業村,打造出了安塞茄子、侯溝門黃瓜、宋莊小瓜等果蔬品牌。
截至目前,全縣發展設施蔬菜5.25萬畝,建起蔬菜大棚5.25座,全縣蔬菜總產量24.02萬噸,產值6.02億元,棚均收入穩定在1.5萬元以上。棚栽業收入占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8%,有9500多戶農民依靠棚栽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搶種大棚成新景
在鐮刀灣鄉史川村,半山坡上一個個新型五代大棚整齊地排列著,記者的眼球立刻就被一片片整齊光亮的大棚所吸引。走進大棚,滿目青翠,一派盎然生機。村民尚武剛邊忙著給茄子摘除敗葉、拉線牽藤,邊美滋滋地說,去年他家新建了4個大棚,到現在已收入9萬多元了。
說起現在的收入,尚武剛感慨頗深。2010年,他建了兩座大棚,在當時來說收入倒也可以。這兩年,村里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安塞新型大棚。這種大棚收入明顯高于五型大棚。眼看著別人家的高收入,他和其他幾戶村民按捺不住了。“他們幾個人天天來說,看著他們積極性那么高,我也和鄉上爭取,希望對大棚進行改造。”村支書高光榮說。
要建棚了,問題又來了。“大伙兒都要種!但是就那么點地塊,不能滿足每戶人家的要求啊!”高光榮說。后來他們想了個辦法:交押金。“誰家要建,必須提前交1萬元的押金。”即便這樣,村民們依然十分踴躍。最后,高書記和村里人商量后,決定抓鬮。就這樣,大棚的事情終于解決了。回想起村里一開始建大棚,村民們不接受,到現在爭著搶著種大棚,高書記感慨道:“還是大棚的收益高啊!”
如今,鐮刀灣鄉史川村235戶群眾,128戶種大棚蔬菜,截至目前,該村共發展種植大棚蔬菜311棚。2014年該村僅種植蔬菜就實現收入800多萬元。
談起蔬菜種植,高書記如數家珍:“這幾年,村民們收入好了,村里歪風邪氣也都沒有了,每天談論的就是誰家的大棚種的好、收入高。光景好了,村民們對自家的院落進行收拾,添置了不少家用電器,家家戶戶有摩托,很多村民還開上了小汽車,日子過得也快趕上城里人了!”
近兩年來,安塞縣經過采集數據和對比試驗,充分利用原來幾種棚型優點的基礎上,研究出安塞新型結構大棚。安塞新型大棚每畝收入比五型大棚高出1萬多元。安塞由此出現了搶種大棚的喜人景象。
做亮無公害品牌
在安塞縣生態農業示范園、磚窯灣賀砭等大棚點,該縣采取了三大措施保證蔬菜瓜果的質量安全。在土壤處理上,利用高溫悶棚、石灰氮和秸桿生物反應堆等物理方法進行消毒、改良土壤;利用孢子捕捉儀、蟲情測報燈等先進的植保設施預測預報病蟲害的發生;利用粘蟲板、防蟲網、紫光燈、太陽能殺蟲燈等設備防治蟲害,杜絕了噴灑農藥對蔬菜的污染,真正實現了大棚蔬菜的無公害,讓廣大市民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走進磚窯灣鎮賈居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只見120余座五型大棚從山腰一直排列到山頂,仿佛白色的金字塔;大棚的中間是占地20多畝、有六棟雞舍、共存欄12萬羽的陜西正大標準化青年雞場,這個養雞場產生的雞糞可滿足該村所有大棚生產的有機肥需求,真正實現了種養結合。
近年來,安塞縣確立了“大棚上山、畜沼配套、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棚栽業發展新思路,總結推廣了秸稈生物反應堆、水肥一體化、太陽能殺蟲、紫光燈殺菌等8項實用技術,培育形成了磚窯灣賈居、高橋宋莊等一批菜、沼、畜配套發展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安塞先后被命名為“中國果菜無公害科技示范縣”、“陜西省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縣”、“陜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6月8日,記者來到高橋鎮閆橋村,一縷縷瓜菜的馨香撲鼻而來,一陣陣爽朗的笑語不時從大棚里傳出,省內外的“菜販子”正忙著把一箱箱安塞鮮菜過秤、裝車……
“我們成立了蔬菜營銷服務中心,組建了專門的市場營銷隊伍,捕捉信息、尋找市場,引導和幫助菜農根據蔬菜質量和市場需求進行分級包裝銷售,提高了蔬菜價格和產品知名度,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確保了棚栽產業效益最大化。”安塞縣蔬菜局局長高志新說。
與龍頭企業共舞
在深入鄉村采訪的數日間,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幾年的高收入實在是沾了楊老師的光啊!”原來,楊老師是荷蘭瑞克斯旺(中國)種子有限公司的技術專家。這家公司是擁有全世界最先進育種技術、栽培技術以及市場化運作經驗豐富的種苗公司,是安塞縣于2012年引進的。以前,安塞的菜農一直都是自己育苗,近年來,該縣菜農們卻爭著在該公司預定苗子。“人家的苗子品種好,自己家育苗有時候會耽擱生長期,平時公司的技術員還一直對蔬菜種植進行指導,現在雖然花點錢但是放心!”鐮刀灣鄉史川村村民尚武剛告訴記者,“昨天我剛又預定了4千株。8月份又要換茬了!”
現在,安塞菜農一改原先的自家育苗,在該公司訂單育苗已經成為一種熱潮。在安塞縣李家灣農業示范園,記者看到60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育苗溫室。據了解,該基地有智能化的溫濕度調控系統、先進的嫁接流水線、精量播種機和無菌愈合室,能最大程度的保證苗木培育時間和質量,基地育苗出的苗子深受廣大菜農青睞。“現在凡是種植效益好的大棚,用過工廠化苗子的農戶都會來這里訂苗子”安塞縣蔬菜營銷服務中心主任常玉兵說。
為了鏈接國際新技術,聯袂國內新趨勢,不斷提升安塞大棚蔬菜的質量和效益,該縣現已引進了瑞克斯旺(中國)種子有限公司、陜西正大公司等5家龍頭企業,建立了新品種展示和工廠化育苗基地,并組建專業團隊,為蔬菜生產提供全程服務,有效解決了產品研發、栽培管理、農資配送等方面的難題。如今,安塞大棚蔬菜遠銷到北京、武漢、包頭、西安等大中城市,真正實現了“走四方”。安塞大棚蔬菜不僅豐富了廣大市民的“菜籃子”,也鼓起了更多老百姓的“錢袋子”。
“放眼千山天遠大,腰鼓之鄉滿眼春。”安塞蔬菜大棚一如安塞農民的“綠色銀行”,正“錢”景廣闊,“錢”途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