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循環農業其實很有趣,不是為了賺多少錢,而是去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有機肥,突發奇想的他竟然由此做起了別人一般不愿做的有機肥。
經常和豬牛羊糞便打交道,在有機肥獨特“香味”的“熏陶”中,他又衍生了更大的夢想追求,要打造從肥料到種植到糧食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生態高值農業。
追夢人,陳偉,1974年生,太倉瀏河鎮新塘人。他的夢想藍圖,在浮橋5000畝良田上徐徐展開。
一年10萬噸畜禽糞便在這里“集結”,肥料廠內“香味”獨特
走進位于浮橋鎮新邵村的太倉綠豐生物有機肥料公司,生產車間內,有機肥堆積成山,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奇異的味道,公司總經理陳偉說,“這東西聞慣了,‘香’味獨特,對農作物來說是個寶。”
陳偉之前干過建筑和服務業,“做有機肥,完全是突發奇想”,2007年,他在上海偶然看到一個有機肥廠,第二年,陳偉就一頭扎了進去。
“進去之后,發現這個行業不是那么簡單。”
原料很充足,但運輸是件棘手事。“這活臟、臭,運輸工難找,本地人都不愿干。”陳偉說,后來,他們與運輸工簽承包協議,運輸工開始主動去收原料賣給綠豐,占到原料總量的30%左右。同時,綠豐和周邊16家養豬場定點掛鉤,加上養牛場、養羊場、養雞場,前后總共有40多家養殖場為綠豐送原料。
在綠豐,有一整套畜禽糞便收集處理工藝流程,拖糞車、吸糞槽罐車將原料從養殖場運到肥料公司,含水少的直接進入大棚發酵,水分多的先加木屑、稻草、菌包攪拌,水分降到65%左右再進行發酵,其間,用槽式翻拋機和垛式翻拋機進行翻拋,完全發酵好后用鏟車送到造粒機生產線上做商品有機肥。
去年,綠豐消耗了10萬噸畜禽糞便原料,占太倉全市農業廢棄物的三分之一。
夏天,養殖場急需處理廢棄物,免費收原料,冬天則每噸付50-150元不等。陳偉說,“主要看原料的水分含量和物料成分,最高付過2000元一噸。”
綠豐不僅做有機肥,還做植物基質。有機肥有粉狀和顆粒,每噸售價520元;基質論“方”賣,水稻基質每立方300元,蔬菜基質更高一點。綠豐生產的水稻育秧基質,在太倉市場占有率達100%,在蘇州大市也占到了80%。綠豐的產品主要供應江蘇市場,還遠銷合肥、江西、湖北、海南等地。
陳偉說,做有機肥,投入成本不小,但農戶愿意用的少,大多不盈利,“我們一方面提升產品,另一方面延伸產業鏈,提供一體化施肥服務”。
化肥減量化實驗測有機肥“力道”,添微生物菌肥增土壤肥力
綠豐肥料廠往西不遠,靠近長江邊的一塊1500畝農田,是陳偉的綠豐農場。這里的三塊試驗田里,正在進行水稻種植化肥減量化實驗。
“這三塊田里種的都是南梗46,種植時間相同,按照每畝2噸施有機肥做底肥。”陳偉告訴記者,不同之處在于三塊田分別減少了30%、50%、70%的氮肥等化肥使用量。
三塊田的水稻長勢不一樣,有高有矮,有肥有瘦。“目前,我們的基本結論是,減少30%和50%的氮肥,對水稻的生長幾乎沒有影響,只有減少70%時,差別才明顯,”陳偉說,“這說明,至少可以減少三成到近一半的化肥用量。
綠豐農場規劃總面積5000畝,在浮橋規劃的1.5萬畝農業園區內,這也是陳偉的一塊夢想舞臺。
去年底,綠豐農場先期拿下了1500畝土地,今年種了水稻。“這塊地是流轉出來的,屬于宅基復墾地。插秧前,光是撿掉的磚塊,就用10噸重的農用卡車運了四五十車,翻墾的犁刀修理費花了3萬多元,”陳偉說,“越是這樣的地,就越需要用有機肥來提高土壤肥力。如果不是由于磚塊未清理完導致插秧時出現了缺棵,測試的專家認為這一季水稻畝產有望達1500斤。這說明有機肥的‘力道’是很足的!”
陳偉告訴記者,追求高產的田塊,一畝通常要施140斤化肥,以減少50%計算,施有機肥一畝至少可以減少六七十斤化肥使用,大大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對生態環境產生可觀效益。
為增加土壤肥力,這里的水稻田里還添加了微生物菌肥,這是綠豐公司與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今年新研制出的產品。12個菌種按照不同組合,在36個地塊進行試驗,微生物菌肥附著在水稻根部,滋養水稻、發達根系,又調理土壤增加肥力。“最終目標是,隨著土壤肥力逐年增加,氮肥使用逐年減少,最后全部施有機肥”。陳偉說。
300畝地留一畝專門堆肥,勾勒現代循環農業“樹狀圖”
在綠豐農場稻田機耕路邊,豎著這樣一塊牌子:太倉市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態高值糧食基地。
牌子背后,是陳偉一個做生態循環農業的夢想。“我的心蠻大的。”
公司架構。今年1月份注冊成立的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龍頭”,下屬有綠豐生物肥料有限公司、土肥專業合作社、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和賽珂生態循環農業生產合作社。其中,土肥合作社提供機械化施肥服務,配有大型施肥機和履帶式小型施肥機,從日本進口的有機肥料一體機能裝載1-5噸有機肥,8小時內可作業100畝。“農業必須走機械化道路,機械化要貫穿各個環節”。
實施載體。在5000畝的農場,陳偉要實現一個“大循環”,農場里,稻、漁、牧、林、蔬要適度優化配置種、養,圍繞農場,建設糧食烘干中心、倉儲,配套育秧基地和蔬菜育苗基地,實現秸稈收集、使用,種養廢棄物收集利用全程一體化,“自己的東西要全部自己循環利用解決掉。”
“我們計劃每300畝地,留一畝地空著不種,專門堆肥,形成15個堆肥點。”陳偉說,每一個堆肥點里,秸稈、樹皮、菜葉等農業廢棄物以及畜禽糞便、
河泥混合腐熟、發酵,然后用于農作物,只需2個人專門收集管理就夠了。5000畝地一年稻麥兩季有兩個大周期,每個周期兩到三個月,用掉的有機肥(舊肥)大概是1萬噸,相應地要消耗掉3000噸左右秸稈加1.5萬噸糞便。“以此推算,就能算出太倉乃至蘇州一年種多少畝水稻、養多少畜禽等,完全可以實現循環”。
“做循環農業,不僅生態,而且能產出優質農產品,提高附加值。我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在這樣的循環中交集”,陳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