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大同市新榮區堡子灣鄉四道溝村黨支部書記武迎春起了個大早。這一天是“新榮區堡子灣鄉四道溝農副產品直營店”在大同市區第六家分店營業一個月的日子。盤點一個月的收入,在這里工作了一個月的村民,每人領到了近4000元的報酬后,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武迎春幾句簡短的囑咐后,便匆匆離去。“好多事等著他去張羅。”在大同市區開的這些個連鎖店,經營的全是四道溝村及周邊村莊生產的小雜糧。在黃花街店,一臺石磨不停地將新鮮的麥子磨成面粉,現蒸的饅頭清香彌漫,現搓的 “莜面繩繩”活蹦亂跳,現攤的“米面黃兒”色澤誘人……不大的直營店里,前來購買的顧客絡繹不絕。“我們開這些店,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解決村里人的就業問題,到現在為止,這幾個店已經解決了43人的就業。”武迎春說。但他的“野心”還遠不止此。“在農村創業,在城市發展,讓每個村民都能有活干,都能有錢掙,到老了還能有一份養老保險金”。
四道溝村是個典型的農業村,自然條件比較落后,資源匱乏,全村耕地面積3900畝。共有284戶,655人。在村戶數為104戶,284人。由于基本上靠天吃飯,村民收入微薄。為改變這一面貌,區委組織部實施了“能人回村”計劃,旨在配強“兩委班子”。武迎春原來是一名建筑裝璜公司經理,在鄉黨委的動員下,2011年底,不到40歲的他回村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
上任后,武迎春可謂殫精竭慮。他帶領“兩委”班子成員,認真分析,因地制宜,從不足中找長處、從劣勢中尋優勢、從禁錮中求突破,逐漸摸索出了增收致富的途徑。
創建農場“托管”模式是武迎春“兩委”班子的一大發明。他們請在村里插過隊的知青回村座談,謀劃創建“知青農場”,發展托管養殖,利潤由農場和托管市民對半分成。2013年初,投資十幾萬元的“知青農場”建成投入使用,解決了4名村民就業,首批養殖了800只雞、60頭肉豬。今年,在豬肉市場行情不景氣的情況下,農場為140戶村民,每戶免費發放20只小雞養殖,育成后公司按市場價負責統一收購成雞和雞蛋。同時,經過與知青協商,準備采用監控化管理使廣大客戶坐在家里就能夠看到豬仔的生長過程,讓老百姓坐在家里實現增收。
曾經干過多年裝修的他還把村里富余的勞動力組織起來,成立了一支40多人的裝修隊,利用自己多年的人際關系,為裝修隊攬活,增加村民收入,僅此一項,全村村民年均收入增加4000多元。
從2013年6月起,村子每月給15名市環衛工免費發放兩次粉條、莜面等小雜糧慰問品,每月給村里75歲以上老人發放50元生活補貼,80歲以上老人發放80元生活補貼。經過武迎春帶領的“兩委”班子共同努力,昔日這個連吃水都成問題的小村莊,面貌發生巨大轉變,村民的年人均收入由4000多元增加到了7000多元。村黨支部連年被大同市新榮區組織部評為“五星級”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