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山地茄子上市的季節,在龍泉市八都、安仁等地,茄子交易紅火。
收購點上,不時傳來茄農與客商的議價聲,這些客商近的來自溫州、衢州,遠的來自杭州、寧波等地。一旦雙方談妥,立馬稱重、包裝、運輸……現場一派忙碌景象。
兩畝地,1600株茄子,龍泉市安仁鎮大丘另村農民項茂偉沒想到,僅僅上市兩個月,地里的茄子就為自己帶來了2.1萬元的收入。
龍泉市農業局辦公室里,經作站站長張世法翻看著《2015年龍泉茄效益情況表》說:“往年龍泉本地茄子只夠自給自足,幾乎沒有外銷,但8月以來,我們的茄子不僅占據了溫州蔬菜批發市場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額,還遠銷衢州、金華、臺州、寧波、杭州等地。”
今年4月,龍泉市農業局在全市中低海拔農村推廣茄子種植,為農戶提供全程一條龍服務——從集約化育苗、保證種苗質量到產前農戶培訓、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從產中聘請產業農技員到全市各基地進行現場指導到產后的市場對接和整體品牌營銷。
事實上,作為國家級森林城市,龍泉海拔800米以上的可利用耕地面積有5萬畝,在全省縣級市當中位居第一,因此,高山蔬菜曾是當地農業發展的重點。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高山遭遇了“有田沒人種”的尷尬。于是,這一次他們把視線轉移到海拔300米至500米的農村,原因是這些地方的氣候環境最適宜山地茄子的生長,且那里人口集聚、耕地面積大,發展空間也更加廣闊。
起初,項茂偉和絕大多數村民一樣并沒有多大興趣。原因是參與種植的農戶不僅要嚴格按照規范種植,茄子銷售前還要接受58個農殘指標的抽樣檢測。在他看來,這是在增加種植的成本和工作量,何況銷路還是個未知數。
最終,農業局技術員軟磨硬泡,在村子里勉強找了24戶農戶推廣種植了50畝茄子。
8月初,第一批茄子上市了。當地農業局為這批茄子提供了統一的包裝紙箱,甚至連封裝的透明膠帶都打上了“龍泉綠”的品牌字樣。精細化種植出來的茄子光澤度高、品相好,首批上市的龍泉茄驚艷了溫州、衢州等地的蔬菜批發市場,第二天,外地客商便紛紛開著大貨車進村搶收。田間地頭兩三千斤裝載量的小貨的絡繹不絕,更不乏上萬裝載量的大貨車。往年每公斤1.5元都乏人問津的茄子,如今平均賣到了每公斤3.5元,最高市場售價更是達到了一公斤4.8元。
優質優價不愁賣,激發了農戶的種植熱情,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在龍泉的八都、上垟、安仁、龍南等12個鄉鎮街道已推廣種植龍泉茄2000余畝。“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明年龍泉茄的種植規模預計能達到5000畝。”張世法表示,當地計劃用五年時間,將茄子培育為龍泉蔬菜產業的一個主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