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洛陽市全年漁業集中捕獲期。豐收之際,我市不少水產養殖戶嘗到了“互聯網+”的甜頭——增產、提質、增收。今年,“互聯網+漁業”成為我市漁業養殖的新特點,效益顯著。漁業“觸網”正成為我市現代漁業發展的新方向、新助力。
“互聯網+漁業”漸興起
10月28日,記者來到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走進孟津縣道宗養殖專業合作社,為眼前的一幕所驚詫:偌大的水產養殖場,幾乎看不到一個工作人員的身影。正值入冬前漁業集中收獲期,本應一派繁忙景象的魚塘,為何這么“冷清”?
走進合作社辦公室,記者找到了答案。水產養殖戶李道宗正坐在屋里,通過手機實時監控著自家承包的4個魚塘。只見他點開手機上“智能水產信息”的APP,頁面上呈現出“養殖環境監測”“水質在線監測”“疫情測報”“質量追溯”“遠程診斷”等圖標。
洛陽市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人介紹,洛陽市水域面積70余萬畝,全市水產養殖總面積達45萬畝,今年水產品總產量預計將達5.3萬噸,漁業年總產值將達9.4億元。去年,洛陽市開始引進“互聯網+漁業”模式,這一模式就是將物聯網智能控制管理系統與漁業生產相結合,實現節能降耗、生態環保、增產增收。
“在省、市相關資金支持下,首先在孟津、宜陽、嵩縣、洛寧等縣的5個水產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試點嘗試。”該負責人說,“互聯網+漁業”模式的爆發效應超乎預料,今年年初,洛陽市不少水產養殖戶自掏腰包,主動“觸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30家水產養殖戶投資嘗試建設漁業物聯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