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有機會到濟南的農村,就能隨時看見樂呵呵的農民,生活在各具特色的大棚里,用濕漉漉的毛巾擦拭著辛勤勞動的汗水,臉上洋溢著農業致富的喜悅。今年以來,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入開展,市扶貧辦找準扶貧路線,“號”準脫貧脈絡,在全市脫貧工作中逐漸走出了一條依托當地鄉村特點,開展特色產業扶貧的道路。
在市扶貧辦的帶動下,全市各個涉農區縣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并針對各區域情況,充分發揮基層平臺優勢,創建出多種極具特色的扶貧新模式。其中,天橋區嚴格落實“政策保障一戶不漏,專項救助一個不少,社會幫扶一刻不松”的三條主線,制定了“六位一體”幫扶工作機制,并通過采用“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示范基地”的方式將大棚蔬菜種植作為產業結構調整、貧困戶增收的重要舉措,讓蔬菜大棚變成村民的“小康棚”。
蔬菜大棚帶動貧困村經濟發展
近日,記者跟隨市扶貧辦來到天橋區大橋鎮焦家村,剛一進村口,遠處一排排整齊的大棚分立田間,綿延不斷,遠遠望去,頗有一點十里連營的景象。
據該村第一書記李軍介紹,焦家村有120戶,498人,耕地面積1060畝,有貧困戶11戶27人,他們村最大的種植優勢就是結球生菜。為此,在市扶貧辦的牽頭下,他們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依托當地蔬菜種植特點,在2013年投資90萬元,成立了利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嬌點牌結球生菜綠色食品商標。目前,村中共有近400畝的菜田,100個蔬菜大棚。
“自從成立合作社以來,我們村的蔬菜銷售情況良好,去年共銷售蔬菜300多萬噸,實現收入200多萬元,人均增收近5000元”,李軍表示,由于結球生菜適合被用于肯德基、麥當勞、德克士等眾多洋快餐的漢堡包中的蔬菜,今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有企業前來村里洽談合作。“目前,正在跟德克士進行洽談,合作方式主要是由對方提供蔬菜種子,我們進行種植。”
創新“六位一體”幫扶工作機制
怎樣通過產業扶貧改變村容村貌、促進農民增收,是擺在結對幫扶單位面前的難題。為解開這個“結”,今年以來,市扶貧辦和天橋區農發局多次到基層鄉鎮進行調查、座談、征求意見。最終,天橋區開發出了以困難群體需求為根本,政府資源投入為平臺,社會組織參與為支撐的創新扶貧模式,即由一名區級領導掛帥、區直部門、駐區企業、經濟強村、“第一書記”以及鎮聯絡員組成的“六位一體”幫扶工作機制。
天橋區農發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全面落實上級指示精神,夯實產業扶貧工作基礎,他們通過定期召開調度會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切實把問題找準、查深、挖透,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目前,天橋區共流轉土地83畝用于建設蔬菜基地,流轉土地152畝用于建設養殖基地,同時新建開心農場10畝用于發展都市現代休閑觀光采摘農業。”
如今的天橋區,在市扶貧辦的指導下,緊緊圍繞“抓產業,調結構,促發展”的扶貧攻堅思路,以提質增效為出發點,引導當地村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大棚農業,通過采用“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示范基地”的方式將大棚蔬菜種植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既幫助家門口農民解決就業問題,又帶動了農民創收增收,受到了農民群眾的一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