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鮮”菜籃子關乎民生,這是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中的一個大課題。日前,《2016-2018年海淀區菜籃子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對外發布,其中明確北京市海淀將全力推進商業服務網點規劃布局、功能完善、品質提升和服務創新;加快推進海淀區社區商業服務體系的規范化、連鎖化、品牌化、特色化、便利化、電商化發展,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民生水平。也許,海淀的探索能給類似的區域提供一些借鑒。
配套商業回歸菜店
目前,超市和便民菜店依然是海淀區蔬菜供應的主力軍。來自海淀區商務委的統計,超市和便民菜店網點占蔬菜零售網點總數的71%,且呈上升趨勢。開辦早市的超市以及其中的平價菜占比都在逐步增加,受到周邊居民特別是老年人歡迎。此外,為增加更多的便民菜站,讓居民下樓就能買到菜,配套商業回歸進一步充實了售菜網點布局也是一大重要舉措。
“我們原來都是到小區外面的菜攤兒買菜,遇到下雨下雪等惡劣天氣,就只能到更遠的超市買菜了,走路要20分鐘。”甘家口街道住建部大院社區的鄧女士說,自從今年4月社區菜店開業后,買菜方便了很多,菜新鮮,價格也合理,肉和米面油也都有。這家菜店即是海淀置業集團原有配套糧店、副食店回歸菜籃子工作的一項內容。
海淀置業集團負責人介紹,隨著原配套糧店、副食店回歸菜籃子工作的深入推進,海淀置業管轄的213處原配套商業設施中,已有59個網點進行了便民服務功能提升改造,其中35個網點開設了售菜區域,同時住宅小區配套底商售菜網點也在逐漸增加。
試水互聯網+菜籃子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菜籃子的模式已出現,并在一些小區試點,居民反響不錯。馬連洼街道的茉莉園社區,有一組智能便民服務柜,居民下班后可以把前一天晚上在網上下單并已付款的蔬菜取走,一進家門就可以做晚餐。這是該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引入的一項便民服務舉措,也是在拆除一些非正規菜市場后,為解決居民買菜問題探索出的一條新路。馬連洼街道社區服務中心主任畢延強介紹,街道已經與一家大型蔬菜供應商合作,利用蔬菜直通車加菜店加蔬菜柜的多種形式,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在茉莉園的蔬菜柜有32個格子,放入菜后自動落鎖,同時居民收到短信提醒。”畢延強說,這種模式還將在街道的其他社區推廣。
根據工作安排,將利用“互聯網+”的手段不斷豐富蔬菜供應形式。目前海淀區已有近六成的超市通過與電商合作或者自主開發的形式,利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開展生鮮配送服務。如超市發不僅開設了微店,還與社區電商“小易到家”合作;翠微超市、華光超市與京東到家建立了合作關系……這有效擴大了實體店輻射范圍。
2018年底布局零售網點700個
重點圍繞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建設要求,海淀區商務委明確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布局合理”的工作原則,擬定了“五四六”的工作目標,即通過關停一批露天早市、拆除一批違建市場、回歸一批商業配套、補充一批連鎖網點、培育一批社區電商“五個一批”,實現“四個轉變”(即從街邊、市場攤販向駐店經營轉變,從分散零售向連鎖經營轉變,從食品安全監管少向源頭可追溯轉變,從傳統實體經營向線上線下相結合轉變),和蔬菜零售網點“六化”(即規范化、連鎖化、品牌化、便利化、特色化、電商化)的發展方向,提高海淀區蔬菜零售業整體發展水平。
據海淀區商務委副主任余新星介紹,為保障百姓的菜籃子供應,海淀區將以駐店經營為主,以蔬菜直通車進社區為輔,以網上配送為補充,形成社區全覆蓋的蔬菜供應保障體系,重點支持規范且有一定規模的菜店發展。到2017年底,扶持售菜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網點500個,到2018年底,達到700個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