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黑”剛摘完,“黑巴拉多”晶瑩登場,“味可”剛成熟,粒粒飽滿如珠玉……
9月,正是在葡萄架下穿梭流連的季節。趁著雨后的涼爽天氣,9月10日,我們驅車前往銅山區黃集鎮,探訪徐州市規模最大的連體大棚葡萄種植基地。
連體大棚,在蘇北還是一種比較新的種植方式。與傳統溫室大棚不同,黃集的連體大棚是將一排20個大棚連成了一片,僅在頂部用塑料薄膜進行區分,且棚體四周并不封閉,僅覆蓋一層紗狀防蟲網。
葡萄種植基地技術員韓猛介紹說,大棚內生長的葡萄接觸不到露水,于是也就杜絕了葡萄的最主要病害——霜霉病,幾乎不需要施農藥,種植成本更低,品質更高。
比起單體溫室大棚,連體大棚棚體布置不僅能起到防蟲防鳥、阻斷病害的作用,而且使葡萄生長的空間寬闊了很多,通風和采光條件更好。由于每一個連體大棚內種植的都是同樣品種的葡萄,更便于集中管理。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連體大棚每一個的造價大約在2萬元,僅為溫室大棚的1/5左右。由于接近自然環境生長,連體大棚的成熟期與露天葡萄相似,而溫室大棚的成熟期則更短一些。現在,這個種植基地每畝地的葡萄產量控制在4000多斤。
借助這片將近300畝的種植基地,銅山區在此試點新型滴灌技術——小管出流技術。每排葡萄架下鋪設一根拇指粗的黑色塑料管,上面均勻布置著很多小孔,擰開總閥后,水流便緩慢滲入葡萄藤根部。
黃集鎮水利站站長李波介紹說,相比普通滴灌技術,小管出流具有不易堵塞、省水、水肥一體等優點。徐州水質較硬,普通滴灌系統容易堵塞,但小管出流流道直徑較大,只要在系統出水口安裝濾網,就能解決堵塞問題。此外,小管出流是一種局部灌溉技術,只濕潤葡萄藤根部的部分土壤,可將水和有機肥直接送到根部,水肥利用率很高。記者了解到,利用小管出流技術節水率可達30%,其造價成本約為1200-1500元/畝。
據介紹,這是銅山區首次將小管出流技術運用于葡萄種植中,這一項目因此被評為“國家級節水灌溉示范項目”,也是省級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