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省計劃,2012年年底,韶關、湛江、惠州三地首先試點政策性蔬菜種植保險;2014年、2015年陸續擴大范圍,2016年在全省鋪開。
不難看出,全省保護和扶持農業發展的決心之大。然而,作為先試先行的我市卻出現了停滯現象。據統計,2014年,我市有25家企業2.5萬畝蔬菜面積參保,然而,去年僅3個大型蔬菜基地約2000畝蔬菜參保。
參保戶數明顯下降
一直以來,蔬菜種植在我市農產品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蔬菜產業化更是迅速發展,2014年蔬菜種植面積達134萬畝,總產量達205萬噸。但我市暴雨、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發,也讓農戶苦不堪言。
為增強蔬菜基地和種植農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讓菜農免除后顧之憂,切實穩定蔬菜生產保供穩價,我市自2013年開始,通過省級價格調節基金的補貼,正式在全市啟動政策性蔬菜種植保險。
根據政策,共有29個蔬菜品種納入保險范圍。保費的80%由省級價格調節基金補貼,種植企業自負20%。保險費統一為保險額度的4%-6%,露地蔬菜保險額度根據種類不同從600元/畝到1000元/畝不等,大棚蔬菜保險額度在露地蔬菜的保額上增加100元/畝。參保企業一旦遭受自然災害造成的保險標損失,就可獲得相應理賠,將損失降到最低。
毫無疑問,這為財政基礎比較薄弱的我市提供了一個分散農業風險、促進農民增收的好方法。
在有關部門的推動下,2013年年底共有24家蔬菜種植基地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參保,2014年達到25家。然而,去年卻只有3個大型蔬菜基地約2000畝蔬菜參保。
對比此前,下降明顯。為此,市政府近期提出“政策性蔬菜種植保險推廣需要提速”的要求。
農戶存在僥幸心理
經過三年的試點,雖然保險方案已經盡可能與農戶的需求匹配,但實際投保情況依然不甚理想,對于原因,長期與農戶打交道的人保財險韶關市分公司三農保險部經理劉軍康指出:“還是農戶的風險意識缺失問題。”
劉軍康多次走訪發現,農戶長期以來“有災就向政府要補貼”的意識還是沒有改變,自給自足的傳統觀念相當濃厚,規避風險意識差,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
“事實上,政策性蔬菜保險出臺的初衷就是要改變這種一受災發補貼的情況,將補貼給農戶購買保險,將不可控制的風險轉化為可控的。”他如是表示。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農戶存在一種僥幸心理。他們認為天災不是年年都有,可能去年有過天災,今年就沒有了。所以,不投保,今年就能省一筆。雖然一畝地保費不多,但面積一大,開支也不少,他們就想憑經驗省下這筆支出。”市發改局一名工作人員說。
國家統計局韶關調查隊去年對經營主體的調查也顯示,有47.2%不打算參加保險;在詢問原因時,有70.6%選擇“不了解”,有17.6%選擇“風險低沒必要”。
“針對部分蔬菜基地風險意識、參保意識不足的問題,下一步我們仍會繼續按照省里的政策加大宣傳,做好推廣工作,讓惠民政策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市發改局上述工作人員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