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進場什么樣,出去就是什么樣,不允許在交易區倒袋、扒皮;白菜去掉不要的葉子再進新發地交易;海南菜從產地出來就是包裝好的“標準化”農產品……從今年起,京城菜籃子開始力推“凈菜進京”。8日,記者在新發地市場看到,節后新發地市場對部分蔬菜進場交易提出了要求,從大蔥、洋蔥、大白菜等“主菜”開始,以減少垃圾為初級目標,并最終向“標準化”農產品發展。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總經理張月琳說,實施“凈菜進京”也會分步實施,眼下是把蔬菜可能產生的垃圾擋在市場之外,未來還會提供半成品凈菜,市民買回家就能直接炒。
差異化進場費鼓勵凈菜交易
此前北京市政協在重點提案督辦考察時指出,北京每年有770多萬噸蔬菜來自外地,而這些蔬菜會產生230萬噸的垃圾。比如土豆、胡蘿卜、白薯、藕根等根莖類蔬菜經常帶著泥土一起進城,大白菜、大蔥、芹菜、韭菜、萵苣等的根葉也有將近1/4要扔掉。我國蔬菜水果在流通中的損耗率高達25%至35%,而發達國家一般控制在5%以下。
記者從新發地了解到,從今年起,新發地市場采取了多項措施,鼓勵商戶“凈菜”進場交易。比如,凈蔥進場收取的進場費就比毛蔥進場要優惠。洋蔥從產地進京,在運輸的過程中外皮容易干裂,不少商戶覺得賣相不好,以往都會在交易區倒袋、扒皮,而今年開始,洋蔥都是整袋交易,不允許再中途倒袋。大白菜也是要先去掉不要的葉子再進場交易。
張月琳說,此舉能減少市場的垃圾總量,進而為北京市的垃圾總量“減負”。另外,減少了農產品中轉更換包裝的次數,包裝材料的浪費也會大大減少。
“標準化”農產品邁出新步伐
除了“凈菜”進京,新發地還提倡商戶推出“標準化”農產品,“鼓勵商戶推出相對標準的農產品,先推包裝標準化和產品標準化。”張月琳說。新發地目前已經在內蒙古、上海、山西等地建立了10家產地市場和200多萬畝農產品基地,農產品“標準化”也是從產地分市場和基地就開始做起。
記者在南菜交易區看到,商戶出售的農產品都加了包裝、定了標準,甚至打上了自家的品牌,擺放得整整齊齊。
張月琳介紹,凈菜和標準化農產品未來還會“升級”,比如說提供半成品的凈菜直供食堂、機關、企業、學校等地,產品進入廚房后減少了一些加工環節,廚房面積和廚房垃圾都會減少,綜合成本也會下降。而新發地推出的自有品牌“珍品薈”,也將在國內首推限定價格、重量、品質的“標準化”果蔬,實現直接掃碼結賬,可以免去過秤的麻煩。
節后菜價出現兩極分化
節后菜價運行也一直是市民關注的重點,記者還探訪了蔬菜交易區,據了解,受到節前持續的低溫寡照影響,節后京城菜價出現了反常,并沒有在節后迅速回落而是持續高位運行。據市場商戶介紹,蔬菜價格上周已經出現了松動回落的跡象,然而在上周后期又開始了反彈態勢,部分蔬菜價格呈現兩極分化,比如冬瓜、洋蔥、扁豆等蔬菜價格上漲,節前漲勢較猛的葉類菜,比如小菠菜等價格則開始下降。而節后一直處于低位運行的豬肉和雞蛋價格,則開始觸底反彈。
新發地統計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菜價出現反彈,主要是南方蔬菜價格居高不下并且有所反彈的結果。本來在去年極端天氣影響下,當期蔬菜供應就出現了斷茬現象,2月下旬,南方產區又經歷了低溫雨雪天氣的騷擾,對蔬菜的生長造成了不利影響。不過隨著北方產區氣溫的逐漸回升,設施蔬菜產量逐漸恢復和增加,會逐漸取代南方產區蔬菜,供應量上來了,菜價也會逐漸回落至恢復正常。比如近期價格下降的小菠菜,就是因為新產地的菠菜開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