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30日從市農委了解到,我市啟動新一輪(“十三五”期間)市區“菜籃子”工程建設,今年起至2020年,在城西的樸席、城北的槐泗新建兩個1000畝以上的市區“菜籃子”基地;城南的廣陵沙頭和城東的江都吳橋小紀“菜籃子”生產基地提檔升級。
東南西北均有蔬菜基地
“十三五”建設“1161”工程
“十二五”期間,我市開啟“1161”工程建設,即到“十二五”期末,保證市區100萬人口,每人每天消費1斤菜,本地蔬菜的自給率達到60%,新建1萬畝蔬菜基地。
“十三五”時期,市區“菜籃子”工程建設有了新的“1161”工程建設。第一個“1”指環繞主城區,拓展完善基地布局,提升與新建1萬畝現代蔬菜產業基地,在市區“菜籃子”基地現有南面廣陵區沙頭、東面江都區吳橋小紀的基礎上,西擴開發區鄉鎮、北進邗江區鄉鎮,形成環主城區的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生態良好、設施完善、保障有力的“一環四區”市區“菜籃子”生產布局。
第二個“1”指建立1套完整的安全優質蔬菜生產保障體系,包括產業布局優化、“三新”集成應用(蔬菜新品種的引進與選育、設施蔬菜土壤連作障礙防控技術體系、蔬菜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蔬菜精準化栽培技術體系等)、服務模式創新等。
“6”指利用電子商務、直營直銷的蔬菜占銷售總量60%。
最后一個“1”指揚州城區市民每人日均消費1斤優質、安全蔬菜,即“菜籃子”生產基地和產品100%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認證。
設立有害生物監測點
提升新建萬畝蔬菜基地
新一輪市區“菜籃子”工程建設中,提升與新建1萬畝現代蔬菜產業基地,各基地根據所處區域位置優勢、產業發展現狀,大力發展區域特色。
其中,廣陵沙頭蔬菜生產基地提升標準化生產基地3000畝,重點發展瓜果類、葉菜類、食用菌等蔬菜;江都吳橋小紀提升與新建標準化生產基地5000畝,重點發展甘藍類、水生蔬菜類、瓜果類等蔬菜;開發區和邗江區新建標準化生產基地2000畝,重點發展茄果類、葉菜類等蔬菜。
制定或引用主要蔬菜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鼓勵基地內企業與科教單位合作選育新品種,共同建立蔬菜種苗繁供基地,基地商品苗覆蓋率達到50%以上。
基地內設立有害生物監測點,開展蔬菜重大病蟲害預測預防,病蟲害綠色統防統治面積達85%。
提升和新建鋼架大棚1000畝,完善基礎設施,達到“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機能進、物能運、土肥沃、高產出”,確保伏旱季節40天無雨能保灌溉、其他季節70天無雨能保灌溉、日降雨量100毫米不受淹。
夏季葉菜生產遮陽網、防蟲網覆蓋率達到70%以上;露地蔬菜配套噴灌設施、設施蔬菜配套噴滴灌設施,節水灌溉率達50%以上。
采取農戶合作共建、龍頭企業自建、園區配套建設等多種方式,加強田頭預處理車間、氣調冷庫、小型冷藏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強蔬菜產品采后預冷、清洗等服務,商品化處理達70%
八成蔬菜可追根溯源
每個基地建50畝示范區
嚴格開展蔬菜產品安全檢測和基地準出制度,建立從產地到餐桌、從田園到家庭(F2F)的產品流向追蹤技術體系,應用條形碼、二維碼等技術,對蔬菜產品生產信息進行標識和溯源跟蹤服務,實現企業(合作社)產品70%品牌化銷售、80%追溯標識上市,達到“安全可預警、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認定”的目標。
為加強蔬菜園藝生產技術集成示范,每個基地建立一個50畝左右的核心示范區,進行新品種的優化,加快蔬菜新品種的普及及應用,實現品種不斷優化和更新換代;建設安全優質蔬菜生產高標準植保技術平臺,進行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推廣噴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示范水肥管理物聯網技術,實現作物生長發育營養精確調控,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進行輪作模式設計與應用,特別是水旱輪作、土壤改良等技術應用,有效克服設施蔬菜土壤連作障礙,實現蔬菜周年生產。
構建3個蔬菜技術中心
培育一批農民電商
進一步加強與揚州大學、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等單位的合作,組建科研院所、市(區)推廣單位和基地三級聯動的科技服務專家隊伍體系,著力構建“新優品種研創與示范應用”、“設施蔬菜標準化模式化和精準化技術研創與示范應用”、“蔬菜重大病蟲害預測預警預防體系研創與示范應用”三個蔬菜技術平臺或中心。
通過技術平臺或中心的創建,實現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成果向基地零距離轉移。
積極發展農超對接、社區直營、集團配送等直營直銷,同時創新“互聯網+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針對蔬菜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大力開展蔬菜電子商務培訓,培育一批農民電商員,企業產銷平臺上網發布占85%,實現利用電子商務、直營直銷的蔬菜占生產總量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