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白菜市場行情好,一斤能賣兩元錢,這4棚溫室白菜可收入近萬元。”近日,記者來到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鎮南廟村,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馮志杰說。
馮志杰家有6口人,在沒有種植蔬菜前,全家僅靠種植小麥、玉米以及就近打零工維持生活,力氣沒有少出,日子仍過得很緊巴。“因為一時找不到投資少、見效快、能致富的產業,我就騰出自家的13畝土地,試著種植小竹架拱棚蔬菜,由于不懂技術,種的幾棚蘿卜爛在了地里,損失慘重。”馮志杰說。
南廟村地處西峰城區近郊,土壤、光照條件及地域優勢非常適合種植蔬菜,發展蔬菜產業得天獨厚。在全市以農民“五變”為目標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西峰區將南廟村作為設施瓜菜種植主產區。通過下派瓜菜種植技術指導員,舉辦現代農業科技培訓班等方式,力促農民變菜農。由此,村里建起了一座又一座蔬菜大棚,馮志杰也踏著農民“五變”的節拍,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的政策好,政府支持力度也大,不僅幫我們建大棚、送化肥,技術上也有專業人員的指導。”馮志杰說,通過參加蔬菜產業技術培訓班,逐漸掌握了籽種選擇、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蔬菜種植技術。現在,自己從一個種菜的“門外漢”成了行家里手。“年收入八九萬元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這些年靠著種菜的收入,除供孩子上學外,一家人還住進了新房子,日子越過越好。”
近年來,慶陽市積極鼓勵引導農民發展設施農業,加大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建設扶持力度,去年全市瓜菜產業培育形成百畝瓜菜生產示范點81個,千畝瓜菜生產示范基地18個、萬畝瓜菜生產片帶4個,全年瓜菜種植面積達143.56萬畝。
連日來,西峰區瓜菜辦的農技指導員周興龍早出晚歸,深入肖金蔬菜基地為菜農們送科技、送服務,幫助農民解決蔬菜生產中的難題。在他看來,要解決“菜怎么種”的問題,必須充分發揮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優勢,應用新型機械、新型種植模式以及病蟲害防治新技術等,降低人工、農資等生產成本,以此實現節本增效的目的。如今,肖金鎮的菜農們已將越夏辣椒、越冬菠菜、溫室黃瓜等設施蔬菜的高效生產模式逐步推廣開來。
“慶陽市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民想要當好菜農、種好菜,發展設施蔬菜高效模式是一條重要途徑,不僅在于增加菜農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要讓菜農掌握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會使用高效率的農業設施裝備、懂得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理念,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慶陽市農經站站長、高級農藝師賈純社說。
今年,慶陽市圍繞務農人員老齡化、土地經營方式粗放、農民組織程度低等問題,在農民“五變”的基礎上,探索農業經營新模式,促進公司化、園區化的農業實驗區發展。同時,加快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目前,全市設施瓜菜“百千萬”示范工程建設正有序展開,寧縣湘樂龐川、春榮昔溝、南義寨子河3個千畝設施蔬菜點已完成大棚維修和土地整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流轉土地136.8萬畝,蔬菜移栽工作已全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