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農貿市場,3個大型超市,每天均會對蔬菜等進行抽查快檢,檢查結果即刻公布在市場大型顯示屏上——27日,記者從金灣區政府獲悉,該區近日在全區鋪開農貿市場快檢工作,全區兩個快檢站檢查項目達22個。
應該說,在蔬菜、水產品的綜合農貿市場及專業市場建立“快檢室”,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食品安全措施,為市民的食品安全增設了一個合格的把關人,既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項基礎性的食品安全工程,其意義非常重大。
金灣區的蔬菜快檢,有兩個環節令我們高興。一是在檢測方法上實行的是抽檢,而且是由檢測人員對市場的菜品隨機抽樣,這就保證了檢驗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我們最擔心的那種由經營者自己選擇樣品送檢的情況沒有發生。二是在工作節奏上注重效率,可以迅速獲得檢測結果,檢測結果會在2個小時之內返回到金海岸農貿市場的大屏幕上,市民在選購菜品時能夠清晰地、一目了然地知道這個送檢菜品的安全狀態。
當然,一項剛剛試行的工作不可能盡善盡美,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從新聞有限的信息中,筆者覺得有一個問題需要研究,這就是檢驗工作的滯后性問題。
根據新聞報道,市場檢測人員早上9時對市場的菜品進行抽樣,兩個小時后即11點可以公布檢測結果。這就存在一個時間差的問題。如果檢測的結果所有蔬菜都安全合格,當然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果發生特殊情況,檢出某種蔬菜不合格,比如農藥殘毒超標,這時矛盾就發生了:假定農貿市場是早上7點開市,到檢出不合格蔬菜的11點,這4個小時,豈不是已經賣出了大量的不合格蔬菜?甚至整個上午蔬菜就銷售得差不多了,這時候我們怎么辦?有什么預案去通知到購買了不合格蔬菜的消費者?不可避免的情況是,那些購買了不合格蔬菜的消費者依然把有毒有害的蔬菜端上了餐桌、吃進了肚子。
這種時間的滯后性讓市場快檢工作“預防堤壩”的作用大打折扣了。因此要想辦法解決這個檢測效能滯后的問題,讓檢測結果盡量公布在消費者購買之前。這是有一定難度的。最理想的辦法是,所有蔬菜先檢測,后銷售,這樣,即使以最快的速度,也需要在2個小時后才能開始銷售,所以辦法還是比較理想。
但是,現在能做的是可以縮小滯后性的風險。首先要求的是,我們的抽檢工作不是在9點開始,而是和農貿市場的上班時間同步,農貿市場什么時候開門,我們就什時候采樣,而且檢測后不是批量公布,而是檢出一家就滾動公布一家。這樣,起碼可以讓檢測結果提前近2個小時發出,讓檢測的滯后性得到一定的緩解。例如有些特殊商品,存在安全隱患可能較大,而且一旦發生產生的危害較大,還是需要規定先檢驗、后銷售的。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倒逼”,如果發現誰銷售的蔬菜不合格,制定嚴格的懲罰措施,讓經營者自己懾于巨大的風險而不敢采購問題蔬菜。例如對于檢測到有問題的蔬菜,不但全部銷毀剩余的蔬菜,也要責令收回已經售出的蔬菜,還要依法進行經濟處罰,并根據具體情況和法律追究行政責任或法律責任,此外還要順藤摸瓜,倒查不合格蔬菜的來源,追查生產者、經營者的法律責任。這樣迫使菜場經營者在進貨時更加小心,堅持從安全有保障的正規渠道進貨。
以上是筆者作為消費者提出的建議,作為市場快檢的組織者,自己也應該制定更加完善的措施,不僅研究市場蔬菜的“溯源”制度,也應該研究對購買了不合格蔬菜的消費者的快速通知辦法,這張安全網才會更加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