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市臨淄區,遍布著7萬多個蔬菜大棚,播種面積20多萬畝,一排排現代化的溫室蔬菜大棚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令人震撼、充滿生機。“近兩年,臨淄區新增了2000多個蔬菜大棚,蔬菜產業由原來的粗放式向智能化轉型升級,同時拉長了生態循環產業鏈,蔬菜秸稈垃圾轉化成優質蚯蚓肥,為大棚蔬菜增肥添力,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臨淄區農業局局長王立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溫室大棚插上智慧“翅膀”蔬菜365天都能健康生長
在臨淄區石佛堂蔬菜標準園,記者看到,上百個溫室大棚蔬菜在“智慧”設施呵護下,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我們澆水、施肥、溫度、濕度基本實現了智能化控制,以西紅柿大棚為例,每個大棚每年可省工時費約4000元、節肥約3000元、節藥約2000元,還能增產兩成多,質量抽檢合格率達100%。”園區負責人劉軍良說。
今年以來,臨淄區蔬菜產業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蔬菜大棚推廣應用了溫度、濕度、光照等監控系統,以及水肥一體化系統、自動放風設備等智能化設施,實現了蔬菜種植“精準管理、精準用藥、精準施肥、精準澆水”,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時間等成本,有效提升了蔬菜的產量和質量,拓展了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為促進農民增收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原來,受夏季高溫影響,普通的蔬菜大棚有2至3月的休棚期。而這種智能溫室大棚檢測到棚內溫度高于設定值時,風機和水簾墻便開始自動啟動,同時遮陽網自動閉合,使棚內保持恒溫,蔬菜365天都能健康生長。”劉軍良告訴記者。
蔬菜秸稈得以循環利用生態產業鏈不斷拉長
作為全國大宗蔬菜生產基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難免產生大量的蔬菜秸稈垃圾,一旦不能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將會造成極為嚴重的污染問題,甚至會威脅到整個農田的生態環境。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困擾多年的問題,2015年,臨淄區實施了蔬菜秸稈循環利用示范工程,通過蚯蚓“變廢為寶”,拉長了生態循環產業鏈。
在山東瓦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0畝蚯蚓養殖基地,工作人員扒開一壟飼養基料的表層給記者看,只見密密麻麻的紅蚯蚓歡快地蠕動著。據介紹,小蚯蚓雖小卻威力大,可年吃掉蔬菜秸稈30萬立方米,年產優質蚯蚓糞10萬立方米。蚯蚓糞是一種高效有機肥料和土壤改良劑,顆粒均勻、無異味,富含有機物、微生物和植物生長因子,具有增肥、保水、抗病、養土等功效,深受菜農們喜愛。“我們在全區建立了12處蔬菜垃圾回收站,既凈化了環境,還為菜農提供了質優價廉的有機肥,實現了環保、社會、經濟三重效益。”該公司總經理劉芳告訴記者。
由生產隊溫室大棚起步成長為中國果菜十強縣
“我們這兒從1973年開始探索建造蔬菜溫室大棚,比壽光蔬菜大棚還早,溫室大棚最早是由生產隊出資建造的,主要是用玻璃鑲成的,長30米、寬8米、高2.5米,兩頭各搭了個火爐,用燒炭來加溫,造價很高,但經濟效益可觀。”臨淄區西門村的趙芝貞老人告訴記者,當年種植的黃瓜在春節前上市,能賣到30多元一斤,用一車黃瓜換了一輛汽車。
1973年至1982年,農業集體經濟時期,臨淄設施蔬菜進入萌芽探索階段。1983年至1996年,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后,臨淄設施蔬菜開始規模化發展。1997年至2006年,該區設施蔬菜發展步入高峰期,以西紅柿、西葫蘆、黃瓜等為主的種植技術日趨成熟,在齊都、皇城、齊陵等鎮得到大規模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蔬菜生產基地,先后獲得中國西紅柿之鄉、中國優質蔬菜出口基地、中國果菜十強縣、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2007年至2015年,高標準日光溫室更新換代,90%以上的日光溫室采用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等生產標準化措施,期間,陸續建成國家級蔬菜標準園5處、市級標準園達20處、區級蔬菜標準園13處,該區還先后榮獲“國家級農產品出口示范區”“國家大宗蔬菜示范縣”等稱號,蔬菜產業成為臨淄農戶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