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方面,我市也在不斷提檔升級。
據市農委提供的一組數據,我市通過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強化耕地質量建設;通過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推進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通過加大農田水利投入和建設力度,提高全市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以設施農業集中區、園藝作物標準園、省級“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設為重點,推進高效設施農業、漁業建設;推廣應用綠色儲糧和節能減排新技術,提高糧食收儲作業機械化水平。
2014年,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達到48.07%,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達78.5%。
根據省公布的數據,我市2015年“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水平”57.6%,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高效設施農業(漁業)面積比重18.8%,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79.5%,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80.8%,高標準農田比重51.2%。
裝上農業科技進步驅動器
近年來,我市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支持,不斷提高我市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和生產保障能力。
我市堅持農業科技與人才興農強農,以農業科技進步驅動現代農業發展。2014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6%。2015年,我市“農業公共服務能力”達80.7%,較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全省排名前進一位。通過深入開展“三新”工程,帶動了農業科技入戶,全市農業科技入戶1465個,遴選農業科技示范戶1萬戶、核心示范戶1000戶,2015年我市科技對農業貢獻率達到62.8%。
圍繞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加強職業農民培訓,2014年全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22.09%,2015年全市實現新增培訓5萬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28%,到2015年底新型職業農民達22.5萬人。
2014年,全市鄉鎮或區域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率為85.05%。到了2015年,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比上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實現2020年目標值的80.93%,在全省較去年又前進了一位。
我市是全省鄉鎮農技綜合服務中心“五有”建設整體推進市,全市85個鄉鎮基本達到“五有”建設標準。我市大力實施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工程,截至2014年,全市農業信息服務網站創建率達100%;我市把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作為促進農產品流通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全市利用網絡營銷農產品達10億元以上。農產品品牌建設全省領先,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品牌增加到1651個,“三品”產量占比達39.58%,居全省前列,東海老淮豬肉、灌南金針菇等9個產品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定,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品牌數量全省第一。
產業化經營駛入擴張快車道
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一直是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的要求,通過農業重點項目的引進建設,加快農業龍頭企業、市場體系、生產基地的培育,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進入了擴張總量、加速推進、優化升級、全面提高的發展階段。
2014年,全市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比重達66.3%,完成既定目標的82.9%;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比重達41.3%,完成既定目標的68.8%;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1.62,完成既定目標的40.5%。
截至2015年底,我市已擁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48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66家。建成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4個、市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8個。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33.4億元,同比增長10.7%,農產品粗加工轉化率達75%。我省公布的2015年“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我市由上年的1.6倍增加到1.9倍。
今年,我市農業產業化繼續加快推進。全市正式簽約農業項目9個,其中投資超億元項目3個,東海如意情食用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的年產40萬瓶珍稀食用菌項目計劃總投資15億元;開工項目24個,其中,投資過億元項目10個、超10億元項目3個,贛榆海福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產品深加工項目總投資14.8億元,東海珠穆朗瑪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年產24萬噸食品及飲料生產線項目總投資10億元,灌云華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光伏菌業項目總投資10億元;竣工投產項目6個,完成投資額1.24億元。
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提檔升級
在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方面,我市也在不斷提檔升級。
據市農委提供的一組數據,我市通過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強化耕地質量建設;通過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推進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通過加大農田水利投入和建設力度,提高全市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以設施農業集中區、園藝作物標準園、省級“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設為重點,推進高效設施農業、漁業建設;推廣應用綠色儲糧和節能減排新技術,提高糧食收儲作業機械化水平。
2014年,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達到48.07%,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達78.5%。
根據省公布的數據,我市2015年“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水平”57.6%,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高效設施農業(漁業)面積比重18.8%,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79.5%,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80.8%,高標準農田比重51.2%。
改善生態加大保障力度
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我市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大力推廣農業投入品減量化、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種養業循環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加強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廣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拓寬秸稈利用途徑。
全市精心組織開展了“沿海綠化示范片”、“丘陵山區優質林果示范片”、“村莊綠化示范村”等多項創建活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林木覆蓋率。深入開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三品”認證,鼓勵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馳名商標和名牌農產品,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提高認定的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產量比重。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國家出臺的一項重大惠農政策,江蘇省是國家首批開展農業保險試點省市,2007年4月省政府正式部署實施,我市于2007年7月正式啟動。到目前為止,開辦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有水稻、小麥、玉米、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肉雞、肉用仔鵝、設施蔬菜大棚及附加蔬菜保險、黃梨、蓮藕。呈現出開辦險種逐年增加、常規種植業險種參保率趨于穩定、高效農業保險加快發展的良好發展勢頭,為穩定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減少災害損失提供了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