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荊家鎮,四色韭黃是享譽大江南北的“金字招牌”。這種會呈現紫綠黃白四色的特色蔬菜不僅是北京上海高檔食肆的必備品,還遠銷港澳臺地區,成為海外華人爭相品嘗的美食。近年來,東孫村的綠海四色韭黃種植合作社成為國家級農業標準示范區,成功注冊了“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延續數百年的四色韭黃種植讓農民鼓起了腰包,實現了祖祖輩輩的脫貧致富夢。
作為“四色韭黃”的發源地,東孫村半數以上的村民靠種植韭黃等綠色蔬菜致富。據介紹,目前該村四色韭黃種植面積達3000余畝,合作社種植戶超過1000戶,而四色韭黃的價格也呈上漲趨勢,去年冬天高品質的每斤能賣到200元。村民孫樹吉向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己種了近2畝蔬菜,冬季種植四色韭黃一畝地純收入3萬元以上,其余季節種植甘蘭、茄子、白菜等,又可增收2000余元,這樣算下來,僅種植蔬菜一項,年收入能有6萬多元。而農閑時節出外打工,也有一筆不菲的收入。在東孫村,像孫樹吉這樣實現致富的非常多。
“現在轟轟烈烈的扶貧攻堅就是讓所有人過上富日子,一個都不能少。”東孫村書記李樹海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農村的貧困戶各有原因,精準扶貧工作就是要讓這部分人也享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綠海合作社對于村里貧困戶種植的韭黃,從技術指導到市場銷售全盤負責,年年幫助他們把韭黃換成現金,目前已全部實現脫貧。對于因各種原因不能種植韭黃的28個貧困人口,則安排在合作社上班,除開工資外,吃穿住全免費。63歲的五保戶孫玉連說:“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村里還安排在合作社里上班,是照顧俺這些孤寡老人,給俺養老,從心眼里感激!”
東孫村依靠四色韭黃實現脫貧致富是荊家鎮特色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該鎮積極把握扶貧優惠政策,結合已有資源,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培育形成了以四色韭黃、實稈芹菜、扒雞醬蹄、畜禽養殖、精品水果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并以此為軸心,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參與,形成團體競爭優勢。此舉改變了扶貧工作“大水漫灌無重點”、送錢送物難脫“窮根”的窘境,變“輸血”為“造血”,為貧困人口加速脫貧鋪設好了有效路徑。
日前,荊家鎮政府投入專項扶貧資金與山東中科天澤凈水公司簽訂“高純系列凈水劑”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將部分收益用于貧困戶脫貧,同時為有勞動能力的提供就業機會。伊家村貧困戶仇女士通過這個扶貧項目,她到中科天澤公司上班,月工資一千元以上,遠遠高于年收入3565元的貧困線。
截至目前,荊家鎮已建成特色蔬菜5000畝,精品水果基地2000畝,發展畜禽養殖戶120家,全鎮90%的貧困人口受益于特色產業扶貧工作,實現了穩定脫貧、長效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