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中國蔬菜之鄉”。沃土廣袤、河流豐沛,充足的光照和雨水孕育出生生不息的農耕文明,為“中國蔬菜之鄉”的崛起涵養了最深厚的底蘊。
厚重的歷史邂逅現代的農業,加速了和縣的綠色崛起,蔬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為,“蔬菜+”,背后是產業,造福一方人民;“蔬菜+”,背后是生態,保護一方水土;“蔬菜+”,背后是文化,凝聚一方精神;“蔬菜+”,背后是生活,連起城市的鄉愁。
“蔬菜+文化”:
弘揚蔬菜底蘊促進農旅融合
30萬年前,和縣猿人就生活在古老的和州大地上,在這片神奇的田野上,孕育無數寶藏,蔬菜就是其中的一寶。
和縣素有種菜的傳統。據縣志記載,戰國時,和州大地上已開始種植蔬菜,種類有葵、藿、韭等。經漢、唐、宋、明、清歷代的培育和引進,至民國期間,和縣的蔬菜種植品種多達30多種。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縣蔬菜進入了“五個能人帶一鄉,萬噸蔬菜過大江”的崛起時代。
從1991到2000年,和縣蔬菜種植規模迅速擴張,蔬菜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
從2001年到2010年,和縣蔬菜步入以蔬菜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為主的質量提升階段,率先在全國實現蔬菜生產無公害化、標準化。
從2011年至今的這段時間為和縣蔬菜的轉型升級階段,規模化園區建設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蔬菜產業實現了成功轉型升級。
而今,和縣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菜園子”。到2015年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3.5萬畝,瓜菜總產量達111萬噸,總產值22億元,已有31個蔬菜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48個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
為進一步加快農旅融合,和縣已成功舉辦了九屆蔬博會,兩屆農業嘉年華,三屆鄉村旅游節,通過會展與節慶,把傳統蔬菜產業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推動現代都市休閑農業發展。
從2014年開始,和縣將蔬博會與農業嘉年華完美結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全民親近蔬菜、體驗生態、感受農業的狂歡節,拉近了城市對農村的鄉愁,促使了農業休閑旅游的興起。
“蔬菜+產業”:
瞄準高端“打造一條鏈”
金秋十月,走進和縣,只見各類蔬菜卻在陽光下盡顯生機勃發。這個讓農民穩定增收的致富產業,經過30多年的培育,已然從“星星之火”成長為“燎原之勢”。
在發展蔬菜產業方面,和縣堅定以工業理念抓蔬菜產業發展的思路,全力打造蔬菜全產業鏈。積極編制蔬菜產業招商項目,全力做好涉蔬項目跟蹤與服務工作。
和縣還高度重視蔬菜科技創新工作。該縣與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浙江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等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推合作關系,2015年皖江蔬菜產業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和縣蔬菜科技創新能力正在不斷增強。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近年來,和縣又引入“蔬菜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等“智慧農業”發展理念,實施“精準農業”工程,推廣設施農業機械,加強農機與農藝融合,減輕勞動強度;“全縣蔬菜物聯網”控制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蔬菜物聯網的建成有效提升全縣蔬菜質量安全監管水平和蔬菜生產科技水平。
在規模化園區建設中,和縣把傳統的蔬菜標準園建設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在重點蔬菜標準園開展種植、觀光、體驗、采摘一體化休閑農業模式創新,同時還根據各蔬菜標準園的區位優勢和種植特點,分別開展種植、養殖、加工多位一體化生態農業模式創新。
下一步,和縣將努力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打造蔬菜全產業鏈。
“蔬菜+生態”:
和縣蔬菜放心吃
30多年來,和縣蔬菜的發展不是簡單地追求量的積累擴大,而是不斷追求轉型升級,提升蔬菜品質檔次。和縣蔬菜放心吃,是和縣蔬菜打出的一張“王牌”。
“和縣蔬菜放心吃”,首先得益于這里的好水好土。自然是慷慨的,和縣耕地廣袤、河流水量豐沛,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帶來充足的光照和溫潤的氣候。
和縣的“放心菜”,得益于對源頭的監管。早在2001年,和縣就著手創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適時公布15個品種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頒布《和縣無公害蔬菜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在全縣范圍內禁售73種農藥,凡國家規定禁限的在這里全部禁售,從源頭上狠抓質量安全。為全縣所有大型農資批發店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和農藥監管系統,基本實現了對全縣農資市場的網上監控。
在農殘檢測體系方面,縣級建立蔬菜檢測中心和蔬菜農殘檢測站,各鎮農產品監管站設立檢測點,重點基地、批發交易市場設立農殘速測點,不定期對在田和上市蔬菜進行抽檢,逐步推行蔬菜產品市場準出制度,覆蓋縣、鎮、基地、市場的四級檢測網絡已基本建成。
近年來,和縣重點引進推廣殺蟲燈、性誘劑、防蟲網、遮陽網、微滴灌以及避雨栽培、配方施肥、高溫煮田、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大大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蔬菜質量安全水平有了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