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起,上海在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費縣、河東區和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先行試點建設的6個規?;庋邮卟嘶厝鎲?,成為蔬菜供應保淡平價的“蓄水池”,讓2400萬上海市民的“菜籃子”拎得更輕松。
結合本市蔬菜等食用農產品以輸入型為主的特點,在一些高產區域建立安全、高品質的外延基地是上海保障流通、服務民生的又一創新。目前僅臨沂蘭陵縣就有5000至8000畝的養殖基地為上海專供蔬菜。記者在現場看到,農家的現代化養育大棚中,綠油油的絲瓜、茄子、小青菜、土豆等蔬菜秧苗長勢喜人。而在縣里的交易市場中,一車車滿載蔬菜的集裝箱卡車正準備起運上海批發市場。據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董事長高巍介紹,今后將把外延基地作為直接供應商,使其蔬菜直達消費終端,縮減中間環節。
建立外延式蔬菜基地為上海蔬菜供應源頭加了一把嚴密管理的“鎖”。在蘭陵縣的一個蔬菜檢測站,檢驗員說,所有種植的蔬菜都要經過農田普查和出運前的抽查,農藥超標是檢查的重中之重,包括對有機磷、氨基甲酸酯、有機氯和菊酯等4類農藥嚴格把關,如果發現問題,還要及時上報縣職能部門。層層設防,絕對不讓問題蔬菜進入上海市民的“菜籃子”。
物聯網、云計算使外延基地產品在價格體系和供應數量方面可以“全網”管控。上海蔬菜集團董事長王永芳在一家農戶的機房內打開電腦,將二維碼一掃,這家農戶從8月22日到10月4日的苦瓜供應價格曲線一覽無余,她指著走勢圖說,這段時間,苦瓜每公斤最高4.8元,最低2元。同時,所有蔬菜都貼上二維碼標記,進入上海的蔬菜市場時,掃一掃就可從“綠色通道”通過,并留下追溯記錄,市民可以直接查找到這種菜是產自哪塊農田。
外延基地與上海的標準化菜場和智慧微菜場互為依存,打通供應端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將“新建改建100家標準化菜市場”列為2016年市政府實事項目,各區推進大型居住社區、薄弱區域標準化菜市場建設,利用硬件提升,改善菜市場環境;采用菜市場+互聯網新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聯動銷售;攜手銀行實現無現金交易,建立多樣化支付方式,實現了傳統菜市場向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公司化的2.0版標準化菜市場轉變。另外,數百家智慧型“微菜場”也帶來了以自助售菜機、網訂柜取、訂制體驗等為主的農產品流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