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蔥,不愁賣!”10月22日上午,在臨城鎮頭星村委會羅文村常年蔬菜基地里,羅文村村民蘇紅把事先捆扎好的一百斤大蔥以每斤1.5元的價格賣給了收購商。他一邊數著錢,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
映入記者眼簾的這片250畝的蔬菜基地,以種蔥、薺菜等常年蔬菜為主,綠意盎然,是農戶們的“綠色銀行”。
原來,蔬菜基地是蘇紅和其他村民一起承包下來的,生產的蔬菜主要銷往海口、儋州等地。在政府的指導下,依靠基地,羅文村貧困戶從2014年建檔立卡的54戶減少為現在的7戶。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模式,如果貧困戶轉變了觀念,在政府的引領下懂技術、懂市場、肯實干,那么他們就會有長期穩定的收入。”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呂雄說,就像臨城鎮羅文村常年蔬菜基地一樣,在村民主動作為、承包了土地的前提下,政府幫扶成立的合作社不僅可以整合零散的土地,亦可以達到標準化種植以及規避市場風險的作用,如此貧困戶有了技術和基地,脫貧致富指日可待。
全村發展常年瓜菜貧困戶順利脫貧
走進羅文村,水泥硬化的村路寬敞暢通,綠樹環繞,環境優美,質樸勤勞的村民在陽光下幸福勞作。
“以前的村子根本沒法比!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啊!”蘇紅回想起從前的羅文村,激動極了。
記者了解到,羅文村不大,全村107戶,2014年以前,貧困戶數量占到了全村總人口的一半。村民人均農田不到一畝,村民們有的種水稻為生,有的擺攤賣菜為生。
提起以前的苦日子,蘇紅搖著頭,以前家里只有不到一畝菜地,為了多賺點錢,他不得不凌晨三四點起床,把蔥和葉菜拉到附近的鄉鎮賣。“我怕了,還有2個孩子要上學,如果不想法子賺錢,苦日子是沒有頭的。”
于是,蘇紅硬著頭皮跟親友借了錢租了一畝半地種蔥和葉菜。
“還別說,以前村路是泥路,尤其是在下雨天,真是又臟又亂,賣蔥還是很困難的,很多收購商都不愿意來。”蘇紅指著現在的水泥村道,樂呵呵地說:“現在好啦,路通了財也通了。”
“一畝大蔥一年能收4、5千斤,今年價格好的時候,一畝最多賣到了3萬塊錢,算下來,也有十多萬元的收入了。”蘇紅很高興,好在種蔥的成本不是很高,他如今已經脫貧了!
嘗到了種蔥的甜頭,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學習蘇紅,承包土地種蔬菜。漸漸地,羅文村的常年蔬菜基地從最初的三五畝擴種到了如今的規模,合作社吸納了36戶村民和貧困戶。
“以前貧困戶雖是一起承包,但還是各干各的,直到去年成立了合作社,他們統一買苗、收購、分成。”頭星村駐村第一書記王趙未說,這樣不僅便于整合土地,利于標準化管理,還能走上產業化道路,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
合力勁往一處使整村推進助脫貧
種蔥需要水,就得有灌溉措施;想要發展產業,得吸引收購商來,就得修路。
要脫貧,除了靠自己,政府的扶持同樣重要。基于此,臨城鎮鎮政府不僅硬化了村莊道路,建設太陽能抽水發電灌溉,還挖了2公里長的排水溝,還將進一步加大貧困村莊的路網、電網、光網、氣網、水網建設。
想要有“造血式”扶貧的效果,貧困戶除了勤勞肯干外,還要有市場意識、科技知識,才能實現長久的產業化發展。自從2015年成立了合作社后,頭星村委會組織貧困戶代表前往海口、儋州等地,開拓視野,增強他們的市場意識。
如今,村里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日漸成熟的“政府引導+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吸引著越來越多村民和貧困戶希望加入到合作社中來,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夢。
“這個基地都是貧困農民自發承包種植的,支撐起了農戶全家人的生活。這就是羅文村貧困戶不一樣的地方。”臨城鎮鎮委書記唐南橋感慨良多,不少貧困戶在村里致富能手帶領下,不等不靠不要,勤勤懇懇,摘掉了“貧困帽”,迎來了新生活。
目前羅文村剩下的7戶貧困戶多為因病致貧,接下來臨城鎮將開展“一對一”精準扶貧對接,實施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幫他們摘掉“貧困帽”。
羅文村距離西線高速約兩公里,基于其區位優勢,我縣將投入2000萬元整合千余畝農田,擴建常年蔬菜基地,進一步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精準發力,輻射頭星村委會的3個自然村,做好“城郊菜籃子”工程,帶動更多貧困戶實現熱帶特色農業的產業化種植,實現共同致富。
“慢慢地,當千畝蔬菜基地建成、基礎設施完備,我們也將依托城郊村莊的環境和旅游資源優勢,打造‘農業觀光’、‘特色餐飲’等旅游產品,踏上特色鄉村旅游的‘造血式’脫貧路子。”唐南橋說。
貧困戶會種田、肯吃苦,政府又幫了一把。這下可好了,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村民的笑容越來越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