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位于嘉明鎮瀘縣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包包菜、大頭菜等應季蔬菜碧綠如玉,長勢良好。當地農民在菜地里正忙著施肥,開展田間管理,一派生機勃勃景象。
“我家的3畝地流轉給企業,每畝每年得550斤黃谷。今年黃谷按市場價每斤1.38元計算,今年有2200多元的收入。在蔬菜基地務工忙的時候每個月有1200元的收入,平時有500—600元的收入。每年可以掙到幾千元的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正在施肥的63歲的黃仁群高興地說,她是嘉明鎮獅子村1組人,家庭經濟較為困難。隨著瀘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立,黃仁群找到了一條新的脫貧致富門路。
2015年,瀘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進了劉氏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土地5000畝,建設“劉氏泡菜”種植基地。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目前,劉氏公司已通過“大園區+小業主”的方式,完成蔬菜種植1000多畝,并且配套建成了沿河生產道路、高標準智能噴灌系統和太陽能提灌站,走出了一條節本增效、科技為先的現代蔬菜產業發展之路。
來自瀘州江陽區況場鎮業主袁勝良和陶宏寬三個人就承包了1033畝土地為劉氏泡菜訂單種植。“第一季種植豇豆效益較好,畝收入5000多元,利潤在800—1000元;冬季種植包包菜、大頭菜效益畝收入2000多元,利潤400—600元。”袁勝良介紹,摘豇豆時一天村民需要500多人,工資一天可達100—200多元,施肥管理時一天就需要幾十人,一天50元收入,2016年付村民的勞務收入達210萬元。
“在園區建設中,受益最大的還是園區附近的村民。除了土地收益,每到土地翻耕、蔬菜播種、除草、施肥、采摘收割以及其他的田間管理時節,都有幾十上百的農民到這里務工,掙到一份較為穩定的收入。”瀘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黨委副書記陳富光介紹,“產業園還規劃建設了食用菌、水產、水果、生豬等其他產業基地,每年可為當地數百農民帶來上百萬元的務工收入,成為嘉明鎮脫貧攻堅工作的有效載體。”
瀘縣嘉明鎮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依托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優勢,著力發展規模蔬菜產業,不僅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同時也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為全鎮脫貧奔小康作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