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辛勤勞作的莊戶人卻依舊熱火朝天干勁十足,有的在溫室大棚內管理果蔬、有的在田間打理藥材。隨著民族種業的快速發展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推進,菜、果、藥等經濟作物在農民發家致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1月24日,記者走進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沙鎮高科種苗基地現代化連棟智能溫室大棚,鋼結構框架、透明板材,四周墻壁配有恒溫空調。育苗床上一排排嫩綠的茄子苗,映著燦爛的陽光,顯得生機勃勃。
“現在的育苗大棚非常先進,智能系統集溫、光、水、濕自動控制于一體,溫度、濕度、光照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節。”基地負責人朱玉祥說。他饒有興致地來到操控室,給記者演示、介紹。“在電腦顯示屏上操作,要‘光照’,育苗大棚頂上的遮陽篷便緩緩打開;要‘通風’,大棚兩旁的排風扇便開始工作;要‘澆灌’,大棚頂上的噴灌系統便開始全方位灑水……像這樣的智能溫室大棚,我們基地一共有3個,投資近500萬元。”
沙鎮黨委書記程書利介紹:“高科種苗基地是我們鎮上最大的育苗基地,全鎮70%的幼苗都是從這里出去的。我們鎮是個蔬菜大鎮,有15萬畝土地,光蔬菜種植就有10萬余畝,而這10萬畝的幼苗大都產自這里。”沙鎮的蔬菜種植業起步于上個世紀90年代,經過20年的發展,無論從規模、種植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全鎮共有茄子、西紅柿、食用菌等七大品種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一村一品、一帶一品”的種植模式已經成形。
看準蔬菜種苗培育商機的高科種苗經理朱玉祥,在2007年承包了100畝的廢舊窯場,流轉了村民30多畝土地,開始了蔬菜種苗的培育,并在當年成立了東昌府區高科優質種苗繁育合作社。為了保證育苗土質的要求,他一次性投入60多萬元用于育苗基地土壤的改善和提升。為了育出優質菜苗,他全國各地去搜羅優質品種,并引進試種以色列番茄、荷蘭辣椒、日本尖椒等國外優質蔬菜品種。為了能培育出適合當地農民種植的蔬菜種苗,2010年,高科種苗開始自己篩選品種,專門建設了3個試驗棚進行區域試驗,試驗棚種植成功后,再進行大田區域試驗,固定10多畝區域試種,試種3年成功后,才向農民進行出售推廣。
沙鎮安莊村蔬菜種植戶錢品格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種了4個棚,每棚收入兩萬多元,一年收入就有8萬多元。“從2012年開始,我就一直在高科買西紅柿苗,這里的菜苗抗病害,果實勻稱飽滿,口感好,產量大,成熟的時候好銷售。我現在真是過上了天天數錢、季季農忙、一座大棚一桶金的生活,好日子是從這大棚里‘長’出來的。”
正是高科種苗在育苗上的精益求精,讓高科優質種苗繁育合作社的社員由當初的六七戶成長到現在的376戶,社員拿資金入股,不僅年終可以分紅,更可以享受低于市場價格的種苗優惠。“即使不是我們社員的農戶,我們在出售優質種苗時,一樣把價格壓到最低,我們的利潤只保持在5%左右,我也是農民出身,又是本地人,我的目的就是想讓大伙用上優質的菜苗,能省更多的成本,賺更多的錢。”朱玉祥解釋說。
“現在蔬菜種植比以前規范多了,有了這個育苗基地大家省了不少事,以前都是一家一戶育苗,無論是選種還是管理,都缺少科學指導,現在育苗基地選的都是最優良的種子,在培育過程中就已經把病菌扼殺在搖籃里,還省去了育苗時費的功夫,算下來省時省力又省錢。近幾年沙鎮的農民靠著蔬菜種植都致富了,一畝地一年平均收入能達到2萬元,我們這里的袁樓村,人均存款都已經超多了10萬元。”程書利高興地說。
從2007年開始從事溫室育苗,朱玉祥的高科種苗已經發展成為蔬菜種苗科研、生產、試驗及示范優質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社示范基地投資3500萬,分為南北兩個園區,總流轉土地320畝。目前,基地已經成為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蔬菜創新團隊試驗示范基地,試驗新品種、新設備、新技術、新藥劑等山東省蔬菜創新最新科研成果。“基地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東昌府區及周邊區域新增蔬菜種植面積60余萬畝,可以說,我們培育的種苗量大質優,供不應求。”朱玉祥說,通過引進國內外名、特、新、優蔬菜種子,逐步解決了當地蔬菜品種品質檔次低,種苗量少、質差的難題。9年來,基地先后引進試種以色列番茄、荷蘭辣椒、日本尖椒等國內外優質蔬菜品種85個,成功推廣20個,輻射周邊縣市區25個鄉鎮,帶動7000戶農民種植蔬菜,戶年均增收3萬元。
“在東昌府區,沙鎮說是蔬菜種植大鎮第一,沒人敢說第二。”菜農說出的話最有說服力。沙鎮為了鼓勵農民,提高農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對每個新建大棚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免費提供承包地、提供塑料布及建大棚所需的竹竿),配套修建了“村村通”道路、機井等基礎設施。同時,多次組織種植戶到壽光、蒼山、青州等地參觀學習,調動了農民種植大棚的積極性。截至目前,該鎮蔬菜種植規模達8.96萬畝,年畝均收入兩萬元,實現農業總產值10.4億元,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9000多元猛增到了2016年的19000多元,農民真正靠蔬菜種植奔上了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