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忠信鎮水石腳村“火”了起來。
春節長假過后,前來該村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商品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參觀考察的“客人”一撥接著一撥。
一時間,道真蔬菜聲名遠播。
近日,筆者在水石腳村看到:蔬菜基地里,菜農們有的整地覆膜、有的采摘花菜,幾輛三輪車在田間來回穿梭。
村民胡加兵原本一直在外打工,右手殘疾。2016年,他回到家鄉流轉土地103畝種植蔬菜,純收入16萬元。
“自從村里引進閩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后,有了統一的技術指導、市場營銷,大家受益多了,不用跑遠路,也不愁銷路,在家門口就能把菜賣個好價錢。”胡加兵臉上洋溢著喜悅,“以前田地里主要種其它作物,一年忙活下來收成沒有多少。今年我打算種53畝花椰菜、50畝辣椒。”
以前水石腳村基礎設施差,可耕作條件、交通優勢并不突出,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苦挨苦干過一年”的日子。如今,村民靠著發展蔬菜,小山村日子漸漸富了。
“只要有思路,種植能致富。”近年來,該村通過抓結構大調整、土地大流轉、技能大培訓、經營主體大培育,引進貴州閩黔農業有限公司領辦蔬菜育苗基地和商品蔬菜示范種植核心基地500畝,通過訂單發展,帶動當地群眾種植蔬菜1萬畝,覆蓋貧困戶600余戶,戶均種植3畝以上。2016年,該村共出產花椰菜310萬斤、干辣椒8萬斤、鮮辣椒1500萬斤,實現產值3000多萬元。
在基地的包裝車間,印著“道真蔬菜、特色生態”、“神州貴葉、風行天下”等字樣的精美包裝箱堆積如山,工人們忙著分揀包裝搬運,準備運往成渝市場。貴州閩黔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葉作勤告訴記者:“我們的蔬菜都有自己的商標品牌,通過訂單銷售、網上銷售,重點銷往成渝地區,同時還遠銷福建、湖北,甚至出口東南亞、德國、非洲等地。”
“500畝蔬菜核心基地,四兩撥千斤至關重要。”葉作勤說,“一年四季都有花揶菜種,明年準備主打辣椒進行輪作。公司負責提供蔬菜種子和育苗技術指導,并對所有商品蔬菜全部實行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可確保貧困戶戶均年純收入1萬元以上。”
忠信鎮黨委書記楊進軍介紹,通過“支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基地目前已培育50畝以上種植大戶30戶,新建專業合作社3個,培養經紀人10余名。
同時,該鎮還把扶貧資金投入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凍庫、烘烤系統等由村級負責管理,每年按5萬元價格收取租賃費用,既有效保證扶貧資金所建固定資產不流失,又有效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引企業、建基地、拓市場,水石腳村蔬菜產業發展只是道真利用市場化手段打通綠色健康農產品從田地到餐桌“最后一公里”的縮影。
在河口鎮梅江村、三壩村,陽溪鎮陽溪社區等地,同樣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家庭農場+基地+貧困戶”等產業扶貧新模式,做到了小群體與大市場的有效連接,實現了市場主體壯大和貧困群眾增收“雙贏”目標。
近兩年來,道真縣圍繞市場調結構,緊盯脫貧抓產業,引導貧困群眾發展商品蔬菜,多措并舉打通綠色健康農產品從田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探索了一條蔬菜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精準扶貧路子。至目前,全縣共發展商品蔬菜15萬畝、年產值6.5億元,食用菌800萬棒、年產值1.1億元,實現了無產業基礎的每個貧困人口至少種植商品蔬菜1畝或食用菌1000棒以上,直接帶動貧困人口13000多人穩定脫貧。
“種得好還要賣得好,才能真正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縣委書記劉東明介紹,道真通過“外地引、本地育、回鄉創”,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在不斷做大產業發展規模的同時,始終突出特色創品牌,積極開展“三品一標”申報認證,鼓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企業走出去開展特色產品營銷,實現了市場越走越寬、產品越銷越遠。目前,全縣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4.5萬畝、各類無公害畜禽產地30家,認證品種34個、有機食品3個;獲貴州省著名商標4個、名牌產品1個;發展涉農電商21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