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兔乖乖,把門開開。”對于馬灌鎮金寶村五組的譚俊平來說,長耳朵、紅眼睛的兔子為他打開的就是致富門。
2013年至2016年,譚俊平的養兔場年出欄肉兔3萬余只,利潤40余萬元,養兔養出了好“錢景”。
“兔子一天只吃兩頓,而且疾病少,比較好養。”譚俊平介紹,兔場以肉兔為主,品種有哈白兔、長毛兔、新西蘭兔等。
2013年,時年45歲的譚俊平從浙江打工回到家鄉,了解到忠縣阿興記種兔繁育基地的情況,他就下定了回家創業的決心。
隨后,譚俊平花了半個月時間到璧山區等地學習養兔技術,兔舍建設、兔病防治、飼養方法,甚至一只兔子每天要消耗多少能量,譚俊平都仔細做了筆記。這一次培訓,譚俊平自費幾千元,但還是值得,因為他不僅學到了養殖技術,還解決了兔子的銷路問題,分別在重慶璧山區,四川自貢市、內江市等地找到餐飲行業的買家。
培訓結束回到金寶村,譚俊平立即協調流轉土地、打通上山道路、改造兔棚,成立了忠縣花地肉兔養殖場。
“從小規模養殖開始試驗,我們一家分工很明確,爸媽如今是重要的飼養員,妻子負責護理母兔、種兔,我負責防疫及幼兔養殖、市場和銷售。”譚俊平笑著說。
回家創業的路并非坦途。第一年小規模養殖的5000只肉兔很成功,賺了錢,一家人信心很足,第二年立即擴大養殖規模。“由于缺乏大規模養殖的經驗,管理跟不上,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損失,很慶幸選擇了堅持,在總結經驗教訓和改進養殖技術后,如今越養越好。”譚俊平說,他的兔子很暢銷,都是要提前半個月交錢預訂。
“農業風險大、投資大、周期長。”對此,譚俊平也做了總結:一是要堅持,二是要確保資金鏈不斷,三是要掌握技術,四是要瞄準市場注重營銷。譚俊平還認為,他的成功不僅依靠成熟的養殖技術,還依靠了當地黨委、政府在養殖場地落實、貼息貸款方面給予的支持。自己能取得成功,譚俊平說這歸根于國家的好政策,歸根于故土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