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區頭營鎮楊郎村一組,有一個占地15畝的院落,5棟標準化養牛大棚整齊排列,養殖區、草料區、糞便處理區一應俱全,這里就是偉偉家庭農場,農場主王偉偉已成為當地很有名氣的養牛“達人”。
30多歲的王偉偉當過木匠,做過小工,苦活累活沒少干,卻賺不了多少錢。楊郎村有養牛的傳統,在外創業的艱辛讓王偉偉打起了回鄉養牛的主意。2014年,他利用多年打工積攢和東拼西湊來的幾十萬元建起了上千平方米的養殖場。當年,肉牛市場行情好,王偉偉賺到了養牛第一桶金。之后,在政府的幫助下,他成立了偉偉家庭農場,走上了科學養牛的道路。
在養牛過程中,王偉偉經常請教專家,并通過村里設立的三農呼叫中心和市縣養殖專家視頻對話。經過摸索,他從門外漢變成了養牛行家。
家庭農場現存欄牛百余頭,品種以秦川牛和紅安格斯牛為主。針對不同種群、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特點和生產目標,王偉偉制定營養標準,建立從母牛繁育到犢牛飼養、肉牛育肥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并組織實施。“每頭育肥牛每日飼養成本控制在14元左右,日增重控制在1.5千克左右。”王偉偉細說著養牛的日常,“要想養好牛,飼養必須科學化。我堅持用草料飼養,實現了一個節本增效的亮點,把整個玉米和玉米秸稈都放進飼料機里做成飼料,再添加少量的酒糟,這樣能保證營養的吸收。”
養牛場每天產生的糞便也沒有浪費,王偉偉利用牛糞堆積池,讓牛糞慢慢發酵變為肥料還田,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通過科學養殖,王偉偉去年賣出近百頭牛,收入20多萬元。他致富了也沒有忘記父老鄉親,周邊農民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農場后,除了獲得固定的土地流轉費外,還可以在農場打工。農場每年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00人以上,人均收入5000多元。“下一步打算繼續改變傳統的飼養方式,采用分戶繁育、集中育肥的生產模式擴大養殖規模,讓更多的鄉親參與養牛,共同致富。”王偉偉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