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來自日本的環保案例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事情的緣起是日本有些人發明了一種名叫Veleloop的蔬菜循環包,這個項目讓那些因為腐敗或是賣相不佳而被廢棄的蔬菜獲得了重生。
日常生活中,廢棄蔬果有多種來源:有的是因為沒有及時被賣掉,開始慢慢腐敗;有些是因為自然災害,干旱、水害等不能正常生長,導致畸形或沒成熟;有的是由于在生長過程中被田地里一些動物啃食,造成農作物不能完好長成或是“相貌不佳”,不得不被丟棄掉;還有些則是由于在搬運過程中被壓變形,外觀不太美觀,或是天生不夠“勻稱”……總之,這些不太完美的蔬果最終都難逃被人們淘汰的命運,最后就只能淪為垃圾而后腐爛。
而現在,大規模的浪費可以避免了。一家叫做My Farm的日本公司不僅用科技手段讓被廢棄的蔬菜“起死回生”,而且還將此進行了公益推廣。
Veleloop蔬菜循環包的制作流程不算復雜。首先收集那些“被嫌棄、被拋棄”的蔬果,然后用生鮮垃圾處理機將廢棄蔬菜做成肥料。用印有蔬菜特制的包裝紙,把種子和肥料的混合物包好,紙是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生產者們還根據蔬菜的大小,調整包裝方法,讓做成的Veleloop蔬菜循環包和原來的蔬菜保持一樣的外形。
除了制作方法簡單,用法也特別簡單——直接扔土里就可以了。比如,把蘿卜形狀的蔬菜循環包直接種在土里,最后真的就長出蘿卜來了。真真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My Farm公司的經營方式是,顧客只要捐出任意金額,就可以免費拿走自己需要的蔬菜包。而這些募集來的資金,全部捐給那些為Veleloop提供廢棄蔬菜原料的農民。
這種方式聽起來真心不錯,愛好綠植和關心環保的人們更是對此有濃厚的興趣。
事實上,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數據在流傳,全世界每年產生的廢棄蔬果有13億噸之多。現在,它們能物盡其用了。更重要的是,人們舉手之勞的功夫就可以參與到環保和公益活動中,還能體會到種植的樂趣,實現“都市農夫”的田園夢。
據媒體報道,My Farm公司于今年2月底和3月初,在東京世田谷區和千代田區各舉行了一次“Veleloop Market”,反響十分熱烈,來采購的人很多,Veleloop蔬菜循環包的品種也由最初的6種發展到了15種。
“其實,我國乃至全世界的環保人士,都一直希望能推動廢棄蔬果甚至廚余垃圾制成肥料的項目,但沒有哪個項目獲得了Veleloop這樣火爆的認可度”,一位環保圈人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民間流傳著不少廢物利用的小辦法,比如把廢棄的蔬果和剝下來的果皮加上自來水,用大塑料瓶密封起來,等它發酵變成肥料。也有一些公司做了一些商業化的嘗試,比如美國的一家公司就曾經推出一款廚余垃圾處理機。這款機器只需要人們把廢棄的蔬菜、蔬果皮扔進去,加入隨機配備的添加劑進行運轉, 24小時后,就可以將這些蔬果皮變身為固態肥料。盡管這些想法聽起來都十分讓人驚喜,但最終都沒能在市場上獲得廣泛認可。
對此,著名環保人士汪永晨8月14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Veleloop蔬菜循環包是人們在環保領域做出的努力,更是一種生活美學的體現。汪永晨是記者出身,30年前就投身環保事業,屢獲中國環境“地球獎”“環境保護杰出貢獻獎”等獎項,參與了眾多民間環保活動。
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撇開技術不說,單說這個項目能想到用可降解的紙把肥料包起來,放進植物種子,還把它們做成相應植物的形狀,這處處體現的都是一種讓生活慢下來、體驗生活之美的哲學。在她看來,想出這樣的點子,不僅要有企業的經營眼光和頭腦,更需要有對生活的品味和熱愛,接受和享受這個點子的人也是“有同好”的人。
“這樣的項目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除了經營這個項目的公司在環保和公益上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每天身處快節奏和喧囂中的我們,能不能也讓生活慢一點,停下來體會生活的精致和美好;同時,作為消費者,也為環保公益貢獻一點兒自己的力量。”汪永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