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根淮山,撬起了一個大產業。近年來,德化縣龍潯鎮英山村淮山種植戶李金貴瞄準淮山的市場價值,發起成立合作社,以一根小淮山串起一整條產業鏈,帶領村民一同致富,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淮山大王”。
以淮山創業 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我是英山村土生土長的農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房前屋后的淮山,便成了充饑的食物。”年近半百的李金貴回憶起童年往事,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當地被喚作“薯仔”的淮山。在外出務工的期間,李金貴逐漸了解到淮山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及廣闊的市場空間,一個“淮山致富夢”在他心中種下。
帶著創業的豪情,2004年,李金貴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然而他卻發現,在經濟發展緩慢、仍被貧困壓頂的村里,淮山致富路任重而道遠。“淮山在德化已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然而因其經濟價值未被挖掘,種植的村民越來越少。”他回憶,當時村里種植淮山的農戶已經不多,全村的淮山種植面積僅有100多畝。
李金貴開始有意識地到國內各淮山種植村考察學習。2009年,他在老家英山村種植淮山。2010年,在一次村民代表大會上,李金貴大膽提出以規模化、科學化的方式種植淮山,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對。“通過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將全村的種植戶凝聚在一起,推動種植規模化、運作市場化和管理科學化。”李金貴并不氣餒,開始四處游說有種植經驗的黨員回鄉,發動5名村兩委成員成立了英山珍貴淮山農民合作社,注冊“芹峰”淮山品牌,并任理事長。
讓農戶穩賺 激發種植積極性
為了調動村民們種植淮山的積極性,李金貴承諾合作社以不低于每斤5元的價錢向種植戶收購淮山,當時淮山的市場價為每斤2.8元,“無論市場漲跌,都讓農戶們穩賺,增加信心”。與此同時,李金貴和合作社成員積極參加各類展會,拓寬市場、打開銷路,走出德化推介淮山產品。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英山村全村的淮山種植面積就增加到500畝,大大激勵了李金貴和合作社成員。
“過去家里零星種植貼補家用的淮山,現在能賣大價錢了。”種了十幾年淮山的村民李文案感慨道。自從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免費提供種苗、化肥,組織技術培訓和指導,他從原來試種1畝搖身變成村里的淮山種植大戶。為推動淮山種植標準化和科學化,英山村創建了淮山科技示范種植基地,與福建省農科院生物資源所合作,改變淮山傳統的打孔種植方式,引進淺槽種植,探索出淮山園套種竹蓀技術,提升淮山的品質和品相。
產品深加工 淮山產業越做越大
在李金貴的帶領下,英山淮山以其品質松香、口感好、營養豐富,逐漸占領了市場,打響了名氣。但李金貴并不滿足于此,他開始思索發展下游深加工配套,探索出一條可持續、高附加值的淮山產業化發展之路。“淮山去皮后與空氣接觸不久就會變色、變質,如果像茶葉袋子一樣,做成真空包裝,淮山的保質時間就能更久。”李金貴想到采用真空凍干加工工藝制作淮山產品,開發出淮山粉、淮山面線等系列產品,并通過網絡平臺等,遠銷海內外。
隨著淮山產業越做越大,村里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社,不僅如此,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到村里干起了老本行——種植淮山。據悉,合作社現有社員161戶,種植面積1500畝,整個淮山產業年產值4840多萬元,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如今,英山村早已告別“一家一戶搞生產”的舊模式,開始走上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圍繞“淮山”做文章,建設淮山休閑觀光園,將農業種植與農家樂、民俗旅游相結合,繪制出一幅全新的美麗鄉村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