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天空飄著細雨,但絲毫沒有影響江東街道青口村新菜市場內工人的建設熱情,10多名工人正在緊張地進行內部裝修,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近年來,在江東街道指導下,青口村兩委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積極推進菜市場改造提升,不斷加強周邊環境衛生管理,努力讓“菜籃子”工程惠及千家萬戶,進一步增強轄區發展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去年4月正式動工的菜市場已展露新姿,攤位、通道走廊、雨污排水系統得到了全方位改造提升,工程已完成80%,預計春節前可投入使用。
老市場環境“臟亂差”改造提升勢在必行
青口菜市場前身是義東公路兩側自發形成的露天菜攤,之后原青口村鄉政府建了一個簡易鋼棚菜市場。“后來,菜市場由我們村經營管理,在舊村改造期間,村兩委將原菜市場拆除,搬遷到現址所在的鋼棚菜市場。”江東街道青口村黨總支書記吳高建介紹。
但鋼棚菜市場結構簡易、層高低、攤位布局不合理、硬件設施老化陳舊,地面積水及蔬菜殘葉殘渣常常導致場內臭氣熏天,這些都成了村兩委的“心病”。
“菜市場鋼棚結構建造已有10余年,場內柱子、鋼棚都已生銹腐爛無法修復,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每逢刮風、雨雪冰凍天氣,工作人員就得連夜爬上棚頂對鋼棚進行加固,確保場內人員安全。”吳高建說,“菜市場環境衛生臟亂差、安全隱患嚴重,既不適應經濟發展要求,也嚴重影響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勢在必行。”
創新思路群策群力讓“菜籃子”拎得更舒心
2016年,我市出臺整治農村農貿市場政策。為徹底改善菜市場環境衛生、提升百姓購物體驗,江東街道及青口村兩委以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積極響應,不斷創新,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的改造提升之路。
一方面,青口村組織人員到上溪、后宅等鎮街參觀學習,總結以往改造經驗教訓,積極聽取經營者和群眾意見,因地制宜,群策群力;另一方面,在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青口村積極理順與有關職能部門的關系,加班加點辦理相關手續,有條不紊地推進菜市場改造提升工作。
環境“現代化”購物更便利
作為全市首個開工的村居社區農貿市場改造提升項目,該項目由青口村股份集體和股份社員自籌,共籌集資金1600多萬元,用于建造青口菜市場和周邊公共設施。建成后的青口菜市場占地2700平方米,劃分了115個標準攤位(店面)和一個自產自銷區,每天可容納客流量達3000人次以上。
據悉,新建的青口菜市場嚴格按照浙江省四星級農貿市場標準設計建設,巧妙設計東西南北寬高比,增加采光,加速空氣流通,配置消防、排臭氣設備,按照“雙星爭創”的工作要求規劃布局,將水產區、蔬菜區、生肉區、冷凍區、調料區、熟食區科學統籌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百姓的“菜籃子”拎得更安心、更便利,項目還運用“互聯網+菜市場”,建設集食品準入、食品檢測及價格公示為一體的信息化平臺,配備電子導向牌、電子觸摸屏、在線支付終端器,開展線上、線下互動,將逐步實現菜市場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傳統管理向智慧管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