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是石屏縣出了名的富裕村,又是全縣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示范村。說起馬鞍山,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該村黨總支書記譚有順。
今年54歲的譚有順,是馬鞍山土生土長的傣家人,1997年,他被選聘為馬鞍山村公所文書;1998年任村長;2007年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20年來,他恪盡職守,想方設法帶領村民發展經濟致富,使昔日的“窮山村”變成了如今的“富裕村”“文明村”。
馬鞍山村地處干熱河谷,土地肥沃氣候溫熱、水利條件優越。在當村干部前,譚有順就嘗試著發展種植反季蔬菜,他多次到本縣寶秀、冒合、陶村及建水縣南莊、馬軍等處學習考查,積累了豐富的各類蔬菜種植經驗,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蔬菜種植“土專家。1998年,當上村長的譚有順提出“種菜富民”思路。他率先帶頭在本村響水洞和馬羅寨邀約十幾戶人家作為試點,引進黃瓜、辣椒新品種開始試種并大獲成功,種植戶收入大增,譚有順受到大家的信賴。接下來,譚有順將有一定種菜技術的菜農組織成立起技術服務組,為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天道酬勤,經過努力,馬鞍山黃瓜、辣椒、番茄、等冬早蔬菜品種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為進一步壯大蔬菜經濟,譚有順牽頭先后組建了馬鞍山蔬菜協會、石屏縣有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把全村菜農組織起來,進行規模化種植和管理,形成了“公司+基地+協會+農戶”和 “稻→菜→菜” 的種植模式,極大地提高土地產出率。
2016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達333.33公頃,產值達6000多萬元;該村112戶人家到外地承包種植蔬菜167.33公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1060元。今年,馬鞍山還自籌資金、爭取政府支持,在公路邊建起一個大型蔬菜集散交易市場。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譚有順多次帶頭捐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村委會組織動員群眾投工投勞,并爭取上級資金等方式,實現了全村手機信號、寬帶網全覆蓋:入村及村內道路全部硬化,做到溝、路及住居干凈整潔,村村有文化室及活動場所,家家戶戶用上了電、沼氣、太陽能。
譚有順還先后牽頭籌資修建起“科技培訓室、農家書屋、黨員服務站、農民服務站”及“傣家生產生活工具展廳”,積極組織開展“曬村規、賽文明、革陋習、樹新風”活動。2015年,15個村民小組修定了村規民約,并以響水洞村為示范,書寫家規家訓進農家,將“敬老睦鄰持家久,克已奉公事業興;勤奮土地出金,本分一生得福”等格言請人書寫掛各家客廳內和村小組會議室;將“文明三字歌、科普三字歌、環保歌、村民十好歌”等制成宣傳欄;利用節假日組織群眾開展文體活動,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文明素質。有7個村民小組分別被評為省、州或縣級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