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甸縣驅車二十分鐘,就到了四合鄉四合村。大田里的莊稼都收完了,裸露出一塊塊黑土地,間或,白花花的一片,那就是鹽堿灘了。在一片足有幾千畝的鹽堿地上,挺立著一棟棟溫室大棚,還有一些正在施工建設中。
我們隨便走進一棟,正遇上44歲的田麗霞在整理彩椒秧。
“我就是四合村農民,今年包了4棟棚,種彩椒和西紅柿。”田麗霞不太善于言談,跟我們說話時眼睛時不時地瞄著她的彩椒,彩椒秧有半人高了,“我家里有40來畝地,600元一畝都流轉出去了。愛人在糧庫干活,這4棟棚子我一個人管。有時趕上栽苗、整秧或者摘果忙不過來,就雇10來個零工,干個兩三天,也就干完了。”
說起種大棚,田麗霞的話多起來,“我們種大棚可省心了。這大棚都是潤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我租他們的,一年就交3000多塊錢。秧苗栽子集團都給‘細’好了,我們找人栽上就行。有個病有個災兒的,園區里有技術員,一天來兩趟,直接就告訴我們咋處理。平時活兒不重,半個月澆一遍。澆地也容易,棚里有井,推上電,自己就噴水了,澆一次15分鐘。再就是捋秧子,隔些日子捋一回就行,這活兒溜達地就干完了。等西紅柿和彩椒收回來,公司統一包裝賣到俄羅斯。”
田麗霞看起來挺享受她的大棚生活,“今年春天西紅柿賣上價兒了,一年毛收入20多萬元。現在這彩椒也夠個兒了,馬上要‘出彩兒’了。”
據園區負責人介紹,一棟大棚平均兩畝地,可以四季生產,11月末大棚就用溫泉地熱開始供暖。種大棚的有本地村民,也有外地慕名來的。“有個牡丹江來的,租了幾棟棚,就種西瓜,一年四季棚里有西瓜。”使用大棚有三種方式,有的是用原有土地交換,流轉一定畝數就給一棟大棚;有的一次性買斷,一棟棚35.6萬,50年使用產權;還有的是先交首付,然后用收益逐年還清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