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東興區柳橋鄉政府內見到陳勇時,他正在給村民耐心講解一些政策知識,而桌上還擺著一桶方便面,他告訴記者,有時候太忙了,就不去吃飯,直接吃方便面。
今年28歲的陳勇在東興區柳橋鄉龍橋村當了4年的村主任助理,在這其間,他采取采取公司+個人+農戶的模式,在柳橋鄉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現已發展中藥材種植400余畝,帶動周邊50余名農戶就業,實現年利潤10多萬元;今年,他因為勤勞刻苦、踏實誠懇的工作態度,得到了村民的擁護,當選了龍橋村的村主任。
在做村官的這幾年時間里,只要有空,他都上網查找致富的訊息, “我想讓老百姓在農村多找到一條致富的路子。”陳勇說。
后來他聽人提起種中草藥,成本低、風險低、收益高,于是他決定試一試。于是他到成都各地去考察,發現中草藥的市場還是供不應求的狀態,并且價格還有上漲的空間,然后他開始解決銷售方面的問題,陳勇大學時學的是市場營銷專業,在當村官前,他曾做過飼料銷售,所以他認識一些加工中草藥的老板,銷售上不存在問題。
2011年,陳勇拿出幾萬元的積蓄首先挑選了丹參中草藥進行試種。他發動周邊老百姓跟著一起種,但是老百姓對于這種新鮮的事物有抵觸情緒,而且他們看陳勇太年輕,都不是很相信他。
“種植中草藥還是需要技術,村民考慮到銷售各方面的問題,都不是很愿意種,這是當時我遇到的最大問題。”陳勇說,為了讓村民參與進來,他挨家挨戶勸說。
他想到應該先從在村里有威望的人開始勸說,于是他去了該隊隊長家里,在半個月的時間里,他每天都去隊長家坐幾個小時,與他交談,跟他說自己的計劃和打算,那戶隊長最終同意了種植中草藥。
第一年,他發動了十多戶村民種植中草藥,剛開始下種時,他幾乎每天都要去地里面,挨家挨戶指導技術。
“丹參的種植是一個技術活,翻土要深,行距要均勻,我都一一給村民解釋清楚。”陳勇說,有時候一天他要來回在種植地里走十來次,檢查大家的種植情況。在種植期間,他連續四個多月周末不休息,中午不回家吃飯,有時候半夜十二點才回家。這些舉動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一年后,十多戶村民都獲得了豐收,陳勇向村民承諾包回收,并現場給村民現金。這讓許多村民開始信服了他這個年輕的村官。
跟著種的村民越來越多,一些家庭困難的村民,陳勇還免費提供種子和薄膜,并到現場指導技術問題。
“開始我們也不相信他,覺得他很年輕,不可靠,不過后來看他是個腳踏實地的人,我也就放心了。”村民鄒代勇說道,他家養了兩個大學生,生活十分困難,陳勇經常幫助他們,不僅給他們免費的種子,還經常資助他們。
“經過兩年多的觀察和實驗,我發現丹參、當歸、白芷等品種比較適合我們這里的氣候和土質條件。”陳勇說,下一步他打算試種當歸和白芷。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