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種馬鈴薯的都是靠天吃飯,最怕遇到災害。”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西堡村的潘世安到今年為止已經當了7年“薯農”,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當地是“十年九害”,馬鈴薯時常因病蟲害、干旱、冰雹和洪澇等災害而顆粒無收,“白忙活一場”不說,還要搭上前期的成本,很多薯農只能癱坐在田間急得直掉眼淚。
素有“甘肅咽喉、蘭州門戶”之稱的定西市,曾經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和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隨著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定西開始以“苦瘠甲于天下”聞名。近年來,定西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業,種植面積達300多萬畝,總產量提高到500萬噸以上,馬鈴薯成為該市第一大主導產業,定西也隨之被譽為“中國馬鈴薯之鄉”、“薯都”。
然而,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給馬鈴薯種植帶來的風險,時刻制約著定西的發展。為化解種植風險、保障農戶利益,定西馬鈴薯保險自2012年起被納入國家政策性保費補貼范疇,由中華財險定西市中心支公司承辦,3年來累計承保馬鈴薯542萬畝,為種植戶提供了超過20億元的風險保障。
3.15元保千斤馬鈴薯
得知馬鈴薯保險有了財政補貼,薯農潘世安決定大規模種植馬鈴薯,于2012年創辦了馬鈴薯產業專業合作社,并在2013年種植馬鈴薯后立即投保了馬鈴薯保險。
中華財險甘肅分公司農險部總經理汪興榮對本報記者介紹稱,甘肅省2012年馬鈴薯保險保費補貼方案選擇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31個縣區的馬鈴薯種植農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為參保對象,每畝保險金額為350元,保險費率6%,保費補貼比例為中央財政補助40%,省級財政補助25%,縣市區財政補助20%,種植戶承擔15%。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種植業保險將主險責任確定為暴雨、洪水、內澇,風災、雹災和低溫凍害,而將病蟲害、旱災作為附加險種,且有不同程度絕對免賠率不同,馬鈴薯保險將病蟲害、旱災一起納入主險保障范圍(保額一致),涵蓋了馬鈴薯生長期的全部自然風險。與此同時,馬鈴薯保險取消了絕對免賠設置,使物化成本能夠全額獲得保障,規定無論任何外來風險導致的收入減少,每畝都至少可獲得350元的收入。
“每畝三塊一毛五,保你千斤馬鈴薯”,這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宣傳口號,如今已經讓當地薯農們耳熟能詳。在定西,每戶薯農都有《致全省馬鈴薯種植戶的一封信》、手機告知短信和保險憑證;建成農險培訓中心和種植保險業務流程展示區、客戶服務體驗區,新建59個鄉鎮服務所和兩個村(社)“三農”保險服務站,配備政策性馬鈴薯保險工作手冊、宣傳手冊和公式告知牌,搭建起“縱向到村”的網絡架構。
“兩降兩提高”保障升級
“在原有的政策性馬鈴薯保險通用方案基礎上,充分考慮定西"薯都"主產區整體產量較高、投入成本偏大的實際情況,為充分調動農戶自愿投保積極性,逐步擴大承保覆蓋面,今年,我們在定西安定區、通渭縣開始推行試點創新方案。”中華財險定西市中心支公司負責人方汝多向記者透露。
汪興榮認為,政策性馬鈴薯保險創新方案的特點主要體現為“兩降”、“兩提高”。“兩降”是指保險費率由6%降至5%,縣市區財政保費補貼比例由20%降至10%;“兩提高”是指保額由350元/畝提高至700元/畝,約定產量由1000斤提高至2000斤。
今年,薯農潘世安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300畝,然而9月份的一場黑脛病使得其中600多畝都嚴重受災。幸虧潘世安今年投保的是創新方案,年初交了9100多元的保費,卻獲得26萬多元的賠款。這對于年收入二三十萬元的潘世安而言,是一劑切實保障收入的“定心丸”。
“創新方案更進一步接近了薯農的保險需求。”方汝多直言,根據該公司在定西示范區對60戶代表進行的問卷調查,80%的農戶同意創新方案,38%的農戶要求在保額提高一倍的同時將產量同步提高,價格可以保持在全省統一水平。
事實上,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要求,“提高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創新方案中,縣市區財政保費補貼比例的降低恰好響應了中央的號召,同時緩解了貧困地區縣級財政緊張、農險業務應收保費金額較大的現狀。
以農促商提供“全保障”
然而,政策性馬鈴薯保險創新方案的下一步推廣,對中華財險而言僅僅是階段性任務,以農促商、提供“一攬子”保險的“全保障”計劃,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中華財險甘肅分公司總經理黨延嵩表示,該公司未來將以馬鈴薯產業安全發展為目標,以種植環節為出發點,全方位延伸“一攬子”保險保障。
具體來講,向前延伸至制種環節,根據制種企業、種植大戶需求,借助地區產業辦的力量,積極探索馬鈴薯制種保險方案;向后延伸至收購、倉儲、加工、運輸環節,探索收購環節的公眾安全責任保險保障、倉儲環節的倉儲保險保障、加工環節的企業財產保險和產品責任保險保障、運輸環節的公路鐵路貨運保險保障;向外輻射至產業鏈各環節,開展各環節人員意外保險、健康保險等人身安全保險保障。
不得不提的是,由于農田地廣、地域偏遠且分散,基層機構人員等配備有所欠缺,若要實現這個最終目標還需清除不少阻礙。“目前,我們服務網絡還沒有延伸至農村基層,尚不能滿足服務工作的需求。”方汝多稱,保險產品、服務能力與薯農的需求還存在較大距離,不能充分調動薯農的投保積極性,無法做到應保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