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下面簡稱《規劃》),明確了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對未來的城市規劃、建設、發展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綠色、智慧、人文城市將成城市風向標。
《規劃》指出,將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意味著這些地區的建設將開始“動工”,綠化建設也將向城市周邊延伸?;诘貐^的經濟限制及城市規劃建設方向,筆者認為,這些地區在樹種的選擇上不會偏離“本土特色”、“經濟”這兩個根本因素。
綠化+鄉愁=鄉土樹種
城鎮尚未完全褪去鄉村的影響,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有很多我們沒聽過,而原本極具當地特色的植物。看到這些植物,老人們想起一些往事,這些老人們的往事就組成了一個地方的社會文化,就構成了客居他鄉的游子的“鄉愁”。
隨著城市化發展,城鎮人口不斷聚集,為了經濟而放棄環境的現象司空見慣,工廠不斷增多,高樓不斷立起,而綠樹不斷倒下、不斷消失。也無怪乎,習近平主席會發出“什么是城鎮化?城鎮化就是要讓農村和農民享受和城市一樣的(公共)服務。必須留住青山綠水,必須記住鄉愁。什么是鄉愁?鄉愁就是你離開后還很想念。”這樣的感慨。
鄉土樹種代表自然風貌、文化內涵,具有種源多、來源廣、適應性強、易于成活、容易成林等優點,特別能充分反映一個地區的特色。不僅是對本地人,對入境的外來人員也是一個較強的感官沖擊,以后提到某種植物就想起某個地區,就好像櫻花之于日本。
當然,綠化種植也不僅僅是周圍的居住環境,還有連接各地的道路,坐在車上看著兩旁的景色心就暖了,因為知道快到家了。所以在行道樹的選擇上,也不要只顧美觀去種植一些高大上的樹種,而要從本土特色、景觀功能、生態功能等角度多方面考慮。
綠化+經濟=經濟樹種
城鎮是介于城市與鄉村的過度型居民點,在考慮到以人為本、美化綠化等城市綠化特點的基礎上,還要考慮經濟、實用等問題。
我國規定,縣及縣以上機關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萬人以下,其中非農業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點,都是城鎮。最高50%的農業人口決定了當地的經濟不可能完全依賴工業經濟或是農業經濟,廣大的中小城鎮更多的要依靠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服務經濟。
建筑和農作物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做載體,而城鎮向城市過度,土地資源不斷被壓縮,可用土地不斷減少。綠化也要占用部分土地,因此在規劃的時候,把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將綠化植物作為第二產業的原材料,從而賦予其新的內涵是十分必要的。
鄉鎮公路線長量大,每公里可種植幾百顆樹木,兩旁種植綠化樹更應注重其經濟效益。比如綠化果樹,葉、花、果均可賞,拉長觀賞期的同時,也為當地增加了經濟收入。在湖南農村,一些體現當地特色的果樹如烏桕、香泡、酸橙、柿等,已成為農村道路的行道樹;廣西也于近日出臺了“公路果化”指導意見,并將在全區推廣這一模式。
因需求的不斷增加,近年來綠化果樹的市場行情不斷上揚,如山楂、柿子、櫻桃等苗木銷量節節攀升,預計未來行情將繼續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