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雙壟高墑栽培的主要特點是將良種、良法與良好的生長環境優化集成。其核心技術是“六改”,一是改使用多、劣、雜品種為應用主導優良品種;二是改玉米與馬鈴蔣套種為單純種馬鈴薯;三是改“滿天星”種植方式為雙壟高墑栽培;四是改一次中耕壟墑為二、三次中耕培土;五是改偏施氮肥為測土配方平衡施肥(主要施磷、鉀肥);六是改田間初放管理為精細管理(重點是適時灌水、防治病蟲害、封頂摘花)。雙壟高墑栽培的馬鈴薯,因無病害、增產幅度大、薯形好、商品率高而深受廣大農戶的喜愛。
1.選擇地塊 選擇耕作層深厚、土壤疏松、光照好、排灌方便、中等或中上等肥力的地塊。不宜與茄科作物連作,以避免病害的交叉感染。
2.精細整地 種植馬鈴薯的土地要在冬前進行深犁細耙,精細碎垡,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
3.合理密植 根據品種特性和土壤肥力,一般采用1.2~1.3米播幅,即大行0.8米、小行0.4米,塘距0.3米,畝播種3000~3500塘。播種要求深、直、勻,即深犁、深種、深蓋土,播種深度在25厘米左右,播種時種薯主芽部分朝向犁底層。
4.科學施肥一次性施足底肥。底肥以農家肥和馬鈴薯專用肥為主,每畝施用農家肥1500~2500公斤,測土配方施肥或施馬鈴薯專用肥60~80公斤。
5.加強中耕管理 雙壟高墑栽培,中耕管理是關鍵。馬鈴薯出苗后,應及時除草。出苗一個月左右,第一次中耕、除草、培土,把空行內的土培一部分到馬鈴薯行上;間隔一個月左右,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培土,盡量把空行的土培到馬鈴薯種植行上,使墑高達到0.2~0.3米,使墑面形成壟,空行形成溝,這樣春旱時有利于灌水,夏季降雨集中的時候,有利于排水。一般進行中耕攏墑2~3次,真正達到深種深蓋,從而保證馬鈴薯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使馬鈴薯匍匐莖全部深埋土內,以增加結薯量,提高產量。
6.摘花去蕾 對于結漿果較強的品種,在馬鈴薯現蕾后,要及時摘除花蕾,以避免因開花結果造成的養分消耗,保證薯塊的養分供給。
7.防治病害 危害馬鈴薯的最大病害是晚疫病,可采用藥物防治。用甲霜靈錳鋅或雷多米爾400~600倍液,每畝每次用藥100克兌水50公斤進行田間噴霧。第一次用藥在洋芋現蕾期,第二次用藥間隔15~18天。農藥應交替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
8.適時收獲 馬鈴薯成熟后,應及時收獲,以避免因地下害蟲、水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小春薯一般在4~5月收獲,大春薯在8~9月收獲,秋薯在12月收獲。菜薯也可根據市場行情和薯大小適時收獲。收獲時盡量避免機械損傷,剔除病、爛、傷、畸形薯,防止薯塊被雨淋或長時間日曬,及時分級包裝出售或貯藏。
1.選擇地塊 選擇耕作層深厚、土壤疏松、光照好、排灌方便、中等或中上等肥力的地塊。不宜與茄科作物連作,以避免病害的交叉感染。
2.精細整地 種植馬鈴薯的土地要在冬前進行深犁細耙,精細碎垡,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
3.合理密植 根據品種特性和土壤肥力,一般采用1.2~1.3米播幅,即大行0.8米、小行0.4米,塘距0.3米,畝播種3000~3500塘。播種要求深、直、勻,即深犁、深種、深蓋土,播種深度在25厘米左右,播種時種薯主芽部分朝向犁底層。
4.科學施肥一次性施足底肥。底肥以農家肥和馬鈴薯專用肥為主,每畝施用農家肥1500~2500公斤,測土配方施肥或施馬鈴薯專用肥60~80公斤。
5.加強中耕管理 雙壟高墑栽培,中耕管理是關鍵。馬鈴薯出苗后,應及時除草。出苗一個月左右,第一次中耕、除草、培土,把空行內的土培一部分到馬鈴薯行上;間隔一個月左右,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培土,盡量把空行的土培到馬鈴薯種植行上,使墑高達到0.2~0.3米,使墑面形成壟,空行形成溝,這樣春旱時有利于灌水,夏季降雨集中的時候,有利于排水。一般進行中耕攏墑2~3次,真正達到深種深蓋,從而保證馬鈴薯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使馬鈴薯匍匐莖全部深埋土內,以增加結薯量,提高產量。
6.摘花去蕾 對于結漿果較強的品種,在馬鈴薯現蕾后,要及時摘除花蕾,以避免因開花結果造成的養分消耗,保證薯塊的養分供給。
7.防治病害 危害馬鈴薯的最大病害是晚疫病,可采用藥物防治。用甲霜靈錳鋅或雷多米爾400~600倍液,每畝每次用藥100克兌水50公斤進行田間噴霧。第一次用藥在洋芋現蕾期,第二次用藥間隔15~18天。農藥應交替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
8.適時收獲 馬鈴薯成熟后,應及時收獲,以避免因地下害蟲、水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小春薯一般在4~5月收獲,大春薯在8~9月收獲,秋薯在12月收獲。菜薯也可根據市場行情和薯大小適時收獲。收獲時盡量避免機械損傷,剔除病、爛、傷、畸形薯,防止薯塊被雨淋或長時間日曬,及時分級包裝出售或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