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又叫豆角、帶豆,原產亞洲東南部,我國自古就有栽培,尤以南方普遍種植。嫩莢可炒食、涼拌、泡食或腌漬曬干,種子可代糧和做餡料,營養豐富,味鮮美,供應期長,為解決8-9月夏秋淡季的主要蔬菜之一。長期以來,因品種退化變劣,病害嚴重,致使產量及品質下降,被認為是低產作物,個別地區甚至無法種植。近幾年來,廣大科技人員和菜農對原有農家品種進行了提純復壯,選出了一批新品種,對促進豇豆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如四川成都的紅嘴燕,陜西的羅裙帶,華南農學院的銀燕等,尤其是1980年以來,浙江省農科院園藝所蔡俊德等人育成“之豇28-2”新品種。具有早熟、高產、品質佳,高抗蚜蟲、花葉病毒病,適應性廣等特點,并依品種特性研究提出配套的栽培技術,經全國26個省市推廣,平均畝產1969.5公斤,增產33.6%,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僅三四年即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次品種更新,取代原優良品種紅嘴燕,成為主栽品種,1987年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使我國豇豆栽培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豇豆屬豆科一年生植物。莖有矮性、半蔓性和蔓性三種。南方栽培以蔓性為主,矮性次之。葉為三出復葉,自葉腋抽生20-25厘米長的花梗,先端著生2-4對花,淡紫色或黃色,一般只結兩莢,莢果細長,因品種而異,長約30-70厘米,色澤有深綠、淡綠、紅紫或赤斑等。每莢含種子16-22粒,腎臟形,有紅、黑、紅褐、紅白和黑白雙色籽等,根系發達,根上生有粉紅色根瘤。
2、生長習性豇豆要求高溫,耐熱性強,生長適溫為20-25℃,在夏季35℃以上高溫仍能正常結莢,也不落花,但不耐霜凍,在10℃以下較長時間低溫,生長受抑制。豇豆屬于短日照作物,但作為蔬菜栽培的長豇豆多屬于中光性,對日照要求不甚嚴格,如紅嘴燕、之豇28-2等品種,南方春、夏、秋季均可栽培。豇豆對土壤適應性廣,只要排水良好,土質疏松的田塊均可栽植,豆莢柔嫩,結莢期要求肥水充足。
二、品種分類
豇豆按其莢果的長短分為三類,即長豇豆、普通豇豆和飯豇豆;按食用部位分食莢(軟莢)和食豆粒(硬莢)二類;作為蔬菜栽培的分為長豇豆和矮豇豆。
1、長豇豆莖蔓生長旺盛,長達3-5米以上,栽培時需設支架。豆莢長30-90厘米以上,莢壁纖維少,種子部位較膨脹而質柔嫩,專作蔬菜栽培,宜于煮食或加工用,優良品種很多。如早熟品種有紅嘴燕、之豇28-2、四川五葉子、重慶二巴豇,廣州鐵線青、龍眼七葉子、貴州青線豇,中熟品種有四川白胖豆、武漢白鱔魚骨、廣州大葉青;晚熟種有四川白露豇、廣州金山豆、浙江512、貴州胖子豇、江西、廣州八月豇等。
(l)紅嘴燕蔓性,以主蔓結莢為主,初花著生于第4-5節,結莢多,嫩莢白綠色、末端紫紅色,莢長55厘米左右,品質中等,種子黑色,畝產1250公斤左右。
(2)之豇28-2系浙江農科院園藝所育成,蔓性,主蔓結莢,第一花序著生于第4-5節,第7節后節節有花序。嫩莢淡綠色,結莢多,早熟高產,品質佳,莢長65-75厘米,耐熱性強,適應性廣,抗蚜蟲、花葉病毒病性強,種子紅紫色,春、夏、秋季均可栽培,畝產1750-2000公斤以上。目前已成為全國主栽品種之一。
(3)鐵線青蔓性,分枝2-3條,主蔓自第5-6節開始著花,嫩莢深綠色,長45-50厘米,末端紅色,種子淺紅色,耐寒性強,品質佳。
(4)八月豇如江西三村晚豆豇,蔓性,分枝強,蔓第1-2節開始著生花序,每軸花2-3對,結莢2-4條,莢深紫色,長20-30厘米,耐熱,6月上旬播種,8-9月陸續采收,品質佳。
(5)白胖豇豆蔓性,第一花序著生于8-11節,以后每隔2-3節著生一花序,豆莢白而粗,長約36厘米,橫徑1.1厘米,厚1.2厘米,種子茶褐色,中熟,肉質厚而細嫩、味較甜、品質佳、產量較高。
(6)紅鱔魚骨蔓性,分枝性弱,第一花序著生第4-5節,莢長45-66厘米,每莢含種子16-22粒,種子土紅色,稍晚熟,不耐旱,耐澇、莢肉厚,脆嫩,不易老化,品質佳。畝產1250公斤左右。
2、矮性種株高40-50厘米,莢長30-50厘米,鮮莢嫩,成熟堅硬,扁圓形。種子部位膨脹不明顯,鮮莢做菜或種粒代糧。如南昌揚子洲黑子和紅子,上海、南京盤香豇,廈門矮豇豆,武漢五月鮮,安徽月月紅等。
(l)盤香豇植株矮生,分枝多,莢長20-26厘米,淡綠帶紫色,卷曲如盤香狀,6月下旬播種,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收嫩莢、品質佳、產量低。
(2)五月鮮株高50-68厘米,第一花序著生于第三節,莢長20-25厘米,青白色,結莢多每莢含種子12粒左右,種皮淡紅色,極早熟,宜做泡漬,3月下旬至7月可陸續播種,5-10月上市。
三、土壤耕作
豇豆主根深達60-80厘米,須根在14-20厘米處,吸肥力和耐旱力強,但其根瘤菌生長不及其他豆類蔬菜,因此在栽培長豇豆時,必須深耕多施基肥,整地時施入雜土肥2500-4000公斤,過磷酸鈣15-20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為基肥。
四、播種育苗
1、選用良種豇豆喜溫耐熱,生長季節長,從晚春斷霜后早秋霜來臨前,按不同季節選擇相應品種進行春、夏、秋三季栽培,以延長供應期。春季早熟栽培要選對日照要求不嚴格的品種,如五月鮮、紅嘴燕、之豇28-2等品種春、夏、秋都可栽培;而八月豇、盤香豇、江蘇毛芋紅和浙江512等品種對日照要求嚴格,只能秋季栽培,在短日照條件下開花結莢,春、夏季栽培生長期延長,莖葉旺盛,結莢期推遲,產量不高。
2、適時播種、培育壯苗豇豆喜溫怕霜凍,要求晚春斷霜后才能露地栽培,一般春播要求平均氣溫穩定在15-18℃以上,而秋播最遲時間以結莢盛期處于平均氣溫25℃以上,以免前期生長不良,且后期莢果受凍,產量下降。長江流域露地直播或育苗移植期為4月下旬至7月中旬,6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市;華南地區冬季氣溫較高,從3月上旬至9月上旬均可播種,5月至12月分批采收上市。露地播種,早春如遇較長時間10℃以下低溫及陰雨,種子發芽慢,易產生爛種缺苗,幼苗生長緩慢,根系吸收受抑,葉片上往往呈現黃葉銹斑等現象。當氣溫上升后,幼苗雖能恢復生長,但產量大受影響。因此早熟栽培者,需利用育苗移栽。長江流域于3月中下旬利用冷床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結合地膜覆蓋栽培;華南地區即可利用簡易塑料薄膜小棚,于2月下旬播種,出苗后保持膜內溫度18-22℃,于一片復葉時定植于大田(苗期10-15天),可提早上市,增加產量,解決早春淡季,增加花色品種。
五、栽培技術
1、合理密植密植是增產關鍵之一,浙江農業科學院園藝所以早熟品種之豇28-2,采用畦寬(連溝)1.3-1.4米,種植兩行,穴距20-23厘米,春栽每穴三株,每畝保持13000-15000株,平均畝產量達2500公斤。密植度又依栽培季節、品種和栽培方式而有不同。如夏秋季氣溫高、日照足、雨水少,植株生長快,生育期短,每畝穴數或每穴株數可相應增加,如采用地膜覆蓋,肥水條件好,植株生長旺盛,每穴留2株。晚熟品種如羅裙帶、烏豇、八月豇等蔓葉多、分枝性強,不宜種植太密,應相應增加穴距至30-33厘米,每穴2株,苗栽7000-8000株。
2、搭架引蔓蔓性豇豆一般株高達2.5-3.2米以上,幼苗期結束后,抽蔓時應及時搭架引蔓,使莖蔓均勻分布于架上。搭架形式有:
(1)叢植式:每畦鄰近四穴的支架頂部扎成一架,每架株數多,后期相互遮蔭,對結莢不利。
(2)人字架;每畦對稱兩穴的支架頂部扎成一束呈人字型架,上邊再加一橫竹竿連接各人字架。此種搭架形式簡便,通風透光較好,杭州等地廣泛應用。
(3)直立式:每穴插一小竹竿,直立向上,每行用一橫竹竿串連成排,通風透光良好。
(4)倒人字架式:此種型式是以人字架為基礎、將其人字交叉點由原來在離地1.3米處下降到82厘米,使架桿的2/3在交叉點以上,形成倒人字形,這種形式不僅葉分布均勻,植株結莢部位70%以上在架外側的畦溝上方,通風透光良好,產量較高。
六、肥水管理
豇豆忌連作,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幼苗期需肥量少,要控制肥水,尤其注意氮肥的施用,以免莖葉徒長,分枝增加,開花結莢節位升高,花序數減少,形成中下部空蔓不給莢。盛花結莢期需肥水多,必須重施結莢肥,促使開花結莢增多,并防止早衰,提高產量。以春豇豆為例:齊苗及抽蔓期追施10-20%人糞水1-2次;當植株進入初花期,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并進,結果數增多,每畝重施人糞1500-2000公斤,促使多開花結莢;采收期間,每隔4-5天施入糞水一次,共3-4次。豇豆耐旱,南方春季雨水較多,一般不必灌水,而夏秋期高溫干旱,應結合施肥灌水,以減少落花落莢,并防止蔓葉生長早衰,借以延長結果,提高產量。
七、病蟲害防治
蚜蟲主要在苗期危害,并能傳布豇豆花葉病毒病,用40%樂果每7-10天噴一次。豆野螟一般于7-8月間(夏秋豇豆)大量發生,危害豆莢?;ㄆ谟脭硵澄?00倍每6-10天噴一次,南方夏秋季雨水多時,常會引起豇豆煤霉病危害。發生初期,可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噴2-3次即可防治,而豇豆銹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共2-3次。
八、采收與留種
長豇豆播種后,約經60天(春播)或40天(夏播)開始采收嫩莢,而開花后約經7-12天,莢充分長成,組織柔嫩,種子剛剛顯露時應及時采收,質柔嫩。產量高。豇豆每花序有兩對以上花芽,通常只結一對豆莢。如肥水充足,及時采收和不傷花序上其他花蕾時,可使一部分花序多開花結莢,這樣可以提高結莢率,增加產量,采摘初期每隔4-5天采一次,盛果期每隔1-2天采一次,采收期共約30-40天。矮性種畝產600-800公斤,蔓性種1250-1500公斤。
豇豆留種可分夏播和秋播兩種,留種株選擇具有本品種特征、無病、結莢節位低、結莢集中而多的植株,成對種莢大小一致,籽粒排列整齊,以選留中部和下部的豆莢做種,及時去除上部豆莢,使籽粒飽滿。當果莢種壁充分松軟,表皮萎黃時即可采收,掛于室內陰干后脫粒,曬干后乘熱將種子裝入缸內,密封貯藏或在缸內滴入數滴敵敵畏和放置數粒璋瑙丸密封貯藏,防止豆蟓危害。如少量種子,亦可將豆莢掛于室內通風干燥處,不必脫粒,至翌年播種前取出后脫粒即可,種子生活力一般為1-2年。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豇豆屬豆科一年生植物。莖有矮性、半蔓性和蔓性三種。南方栽培以蔓性為主,矮性次之。葉為三出復葉,自葉腋抽生20-25厘米長的花梗,先端著生2-4對花,淡紫色或黃色,一般只結兩莢,莢果細長,因品種而異,長約30-70厘米,色澤有深綠、淡綠、紅紫或赤斑等。每莢含種子16-22粒,腎臟形,有紅、黑、紅褐、紅白和黑白雙色籽等,根系發達,根上生有粉紅色根瘤。
2、生長習性豇豆要求高溫,耐熱性強,生長適溫為20-25℃,在夏季35℃以上高溫仍能正常結莢,也不落花,但不耐霜凍,在10℃以下較長時間低溫,生長受抑制。豇豆屬于短日照作物,但作為蔬菜栽培的長豇豆多屬于中光性,對日照要求不甚嚴格,如紅嘴燕、之豇28-2等品種,南方春、夏、秋季均可栽培。豇豆對土壤適應性廣,只要排水良好,土質疏松的田塊均可栽植,豆莢柔嫩,結莢期要求肥水充足。
二、品種分類
豇豆按其莢果的長短分為三類,即長豇豆、普通豇豆和飯豇豆;按食用部位分食莢(軟莢)和食豆粒(硬莢)二類;作為蔬菜栽培的分為長豇豆和矮豇豆。
1、長豇豆莖蔓生長旺盛,長達3-5米以上,栽培時需設支架。豆莢長30-90厘米以上,莢壁纖維少,種子部位較膨脹而質柔嫩,專作蔬菜栽培,宜于煮食或加工用,優良品種很多。如早熟品種有紅嘴燕、之豇28-2、四川五葉子、重慶二巴豇,廣州鐵線青、龍眼七葉子、貴州青線豇,中熟品種有四川白胖豆、武漢白鱔魚骨、廣州大葉青;晚熟種有四川白露豇、廣州金山豆、浙江512、貴州胖子豇、江西、廣州八月豇等。
(l)紅嘴燕蔓性,以主蔓結莢為主,初花著生于第4-5節,結莢多,嫩莢白綠色、末端紫紅色,莢長55厘米左右,品質中等,種子黑色,畝產1250公斤左右。
(2)之豇28-2系浙江農科院園藝所育成,蔓性,主蔓結莢,第一花序著生于第4-5節,第7節后節節有花序。嫩莢淡綠色,結莢多,早熟高產,品質佳,莢長65-75厘米,耐熱性強,適應性廣,抗蚜蟲、花葉病毒病性強,種子紅紫色,春、夏、秋季均可栽培,畝產1750-2000公斤以上。目前已成為全國主栽品種之一。
(3)鐵線青蔓性,分枝2-3條,主蔓自第5-6節開始著花,嫩莢深綠色,長45-50厘米,末端紅色,種子淺紅色,耐寒性強,品質佳。
(4)八月豇如江西三村晚豆豇,蔓性,分枝強,蔓第1-2節開始著生花序,每軸花2-3對,結莢2-4條,莢深紫色,長20-30厘米,耐熱,6月上旬播種,8-9月陸續采收,品質佳。
(5)白胖豇豆蔓性,第一花序著生于8-11節,以后每隔2-3節著生一花序,豆莢白而粗,長約36厘米,橫徑1.1厘米,厚1.2厘米,種子茶褐色,中熟,肉質厚而細嫩、味較甜、品質佳、產量較高。
(6)紅鱔魚骨蔓性,分枝性弱,第一花序著生第4-5節,莢長45-66厘米,每莢含種子16-22粒,種子土紅色,稍晚熟,不耐旱,耐澇、莢肉厚,脆嫩,不易老化,品質佳。畝產1250公斤左右。
2、矮性種株高40-50厘米,莢長30-50厘米,鮮莢嫩,成熟堅硬,扁圓形。種子部位膨脹不明顯,鮮莢做菜或種粒代糧。如南昌揚子洲黑子和紅子,上海、南京盤香豇,廈門矮豇豆,武漢五月鮮,安徽月月紅等。
(l)盤香豇植株矮生,分枝多,莢長20-26厘米,淡綠帶紫色,卷曲如盤香狀,6月下旬播種,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收嫩莢、品質佳、產量低。
(2)五月鮮株高50-68厘米,第一花序著生于第三節,莢長20-25厘米,青白色,結莢多每莢含種子12粒左右,種皮淡紅色,極早熟,宜做泡漬,3月下旬至7月可陸續播種,5-10月上市。
三、土壤耕作
豇豆主根深達60-80厘米,須根在14-20厘米處,吸肥力和耐旱力強,但其根瘤菌生長不及其他豆類蔬菜,因此在栽培長豇豆時,必須深耕多施基肥,整地時施入雜土肥2500-4000公斤,過磷酸鈣15-20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為基肥。
四、播種育苗
1、選用良種豇豆喜溫耐熱,生長季節長,從晚春斷霜后早秋霜來臨前,按不同季節選擇相應品種進行春、夏、秋三季栽培,以延長供應期。春季早熟栽培要選對日照要求不嚴格的品種,如五月鮮、紅嘴燕、之豇28-2等品種春、夏、秋都可栽培;而八月豇、盤香豇、江蘇毛芋紅和浙江512等品種對日照要求嚴格,只能秋季栽培,在短日照條件下開花結莢,春、夏季栽培生長期延長,莖葉旺盛,結莢期推遲,產量不高。
2、適時播種、培育壯苗豇豆喜溫怕霜凍,要求晚春斷霜后才能露地栽培,一般春播要求平均氣溫穩定在15-18℃以上,而秋播最遲時間以結莢盛期處于平均氣溫25℃以上,以免前期生長不良,且后期莢果受凍,產量下降。長江流域露地直播或育苗移植期為4月下旬至7月中旬,6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市;華南地區冬季氣溫較高,從3月上旬至9月上旬均可播種,5月至12月分批采收上市。露地播種,早春如遇較長時間10℃以下低溫及陰雨,種子發芽慢,易產生爛種缺苗,幼苗生長緩慢,根系吸收受抑,葉片上往往呈現黃葉銹斑等現象。當氣溫上升后,幼苗雖能恢復生長,但產量大受影響。因此早熟栽培者,需利用育苗移栽。長江流域于3月中下旬利用冷床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結合地膜覆蓋栽培;華南地區即可利用簡易塑料薄膜小棚,于2月下旬播種,出苗后保持膜內溫度18-22℃,于一片復葉時定植于大田(苗期10-15天),可提早上市,增加產量,解決早春淡季,增加花色品種。
五、栽培技術
1、合理密植密植是增產關鍵之一,浙江農業科學院園藝所以早熟品種之豇28-2,采用畦寬(連溝)1.3-1.4米,種植兩行,穴距20-23厘米,春栽每穴三株,每畝保持13000-15000株,平均畝產量達2500公斤。密植度又依栽培季節、品種和栽培方式而有不同。如夏秋季氣溫高、日照足、雨水少,植株生長快,生育期短,每畝穴數或每穴株數可相應增加,如采用地膜覆蓋,肥水條件好,植株生長旺盛,每穴留2株。晚熟品種如羅裙帶、烏豇、八月豇等蔓葉多、分枝性強,不宜種植太密,應相應增加穴距至30-33厘米,每穴2株,苗栽7000-8000株。
2、搭架引蔓蔓性豇豆一般株高達2.5-3.2米以上,幼苗期結束后,抽蔓時應及時搭架引蔓,使莖蔓均勻分布于架上。搭架形式有:
(1)叢植式:每畦鄰近四穴的支架頂部扎成一架,每架株數多,后期相互遮蔭,對結莢不利。
(2)人字架;每畦對稱兩穴的支架頂部扎成一束呈人字型架,上邊再加一橫竹竿連接各人字架。此種搭架形式簡便,通風透光較好,杭州等地廣泛應用。
(3)直立式:每穴插一小竹竿,直立向上,每行用一橫竹竿串連成排,通風透光良好。
(4)倒人字架式:此種型式是以人字架為基礎、將其人字交叉點由原來在離地1.3米處下降到82厘米,使架桿的2/3在交叉點以上,形成倒人字形,這種形式不僅葉分布均勻,植株結莢部位70%以上在架外側的畦溝上方,通風透光良好,產量較高。
六、肥水管理
豇豆忌連作,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幼苗期需肥量少,要控制肥水,尤其注意氮肥的施用,以免莖葉徒長,分枝增加,開花結莢節位升高,花序數減少,形成中下部空蔓不給莢。盛花結莢期需肥水多,必須重施結莢肥,促使開花結莢增多,并防止早衰,提高產量。以春豇豆為例:齊苗及抽蔓期追施10-20%人糞水1-2次;當植株進入初花期,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并進,結果數增多,每畝重施人糞1500-2000公斤,促使多開花結莢;采收期間,每隔4-5天施入糞水一次,共3-4次。豇豆耐旱,南方春季雨水較多,一般不必灌水,而夏秋期高溫干旱,應結合施肥灌水,以減少落花落莢,并防止蔓葉生長早衰,借以延長結果,提高產量。
七、病蟲害防治
蚜蟲主要在苗期危害,并能傳布豇豆花葉病毒病,用40%樂果每7-10天噴一次。豆野螟一般于7-8月間(夏秋豇豆)大量發生,危害豆莢?;ㄆ谟脭硵澄?00倍每6-10天噴一次,南方夏秋季雨水多時,常會引起豇豆煤霉病危害。發生初期,可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噴2-3次即可防治,而豇豆銹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共2-3次。
八、采收與留種
長豇豆播種后,約經60天(春播)或40天(夏播)開始采收嫩莢,而開花后約經7-12天,莢充分長成,組織柔嫩,種子剛剛顯露時應及時采收,質柔嫩。產量高。豇豆每花序有兩對以上花芽,通常只結一對豆莢。如肥水充足,及時采收和不傷花序上其他花蕾時,可使一部分花序多開花結莢,這樣可以提高結莢率,增加產量,采摘初期每隔4-5天采一次,盛果期每隔1-2天采一次,采收期共約30-40天。矮性種畝產600-800公斤,蔓性種1250-1500公斤。
豇豆留種可分夏播和秋播兩種,留種株選擇具有本品種特征、無病、結莢節位低、結莢集中而多的植株,成對種莢大小一致,籽粒排列整齊,以選留中部和下部的豆莢做種,及時去除上部豆莢,使籽粒飽滿。當果莢種壁充分松軟,表皮萎黃時即可采收,掛于室內陰干后脫粒,曬干后乘熱將種子裝入缸內,密封貯藏或在缸內滴入數滴敵敵畏和放置數粒璋瑙丸密封貯藏,防止豆蟓危害。如少量種子,亦可將豆莢掛于室內通風干燥處,不必脫粒,至翌年播種前取出后脫粒即可,種子生活力一般為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