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臨、長興、裴石、留賓,一眼望不到頭的蔬菜大棚,像散落在田野的綠色珍珠,星羅棋布,把宜賓南溪區的農民腰包脹鼓了,托起了農民的“致富夢”。
南溪區地處長江上游,位于宜賓南部,地貌以淺丘為主,兼有部分平壩、低山,海拔254-592m,光、熱資源豐富,降水充沛,適宜于多種蔬菜的生長發育,特別是早春蔬菜的發展。
筑巢引鳳沿海外商來“務農”
怎樣利用天時、地利得天獨厚的優渥條件?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發展早春蔬菜產業。特別是南溪區外的種植大戶,困擾著外來種植戶的最關鍵、最頭痛的就是協調土地。
考慮到這個因素,南溪區農業局率先通過項目整合,將高低不平、大小形狀各異的土地調整成集中、平整的規模化田塊,加強排灌渠系、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搞好“三網”配套,改良、培肥土壤,提高地力,進一步改善靠天吃飯的局面,使核心示范區全部達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土壤肥、無污染。
在長興鎮水口村,利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來自浙江臺州的種植戶辛士軍正在指揮著工人移栽西瓜苗。辛士軍告訴記者,他之前一直在當地和內江種植蔬菜,與南溪結緣,是他的一個親戚先到南溪發展蔬菜種植,政策、項目、技術支撐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讓他的親戚在南溪扎根,他也懷著試一試的心態,于去年來到南溪區長興鎮,成立了種植合作社,流轉連片土地150畝,因為錯過了當季蔬菜種植的最佳時機,他選擇了栽種西瓜,預計6月初上市,待西瓜采摘完后再種植蔬菜。
“第一次來到這里,看到已經完成田形調整的連片土地,配套的生產便道、灌溉渠道,我就下定決心在這里發展,并充滿了信心。南溪農業局、長興政府的相關領導給予的關心和支持,更是堅定了我的信心。農業局蔬菜站技術人員時不時都下來免費技術指導,有時候忙得水都沒有喝一口,就奔赴下一個基地。”辛士軍感慨地說。
據長興鎮鎮長介紹,像辛士軍這樣從浙江臺州和內江威遠招商引資過來的種植戶全鎮有20多個,加上外出務工返鄉的種植大戶,全鎮現有占地3000余畝的早春蔬菜大棚。2015年,全年蔬菜產量上萬噸,產值近3000萬。為了吸引更多種植戶入駐,鎮上除了積極爭取區政府配套項目資金、提前完成田形調整外,還從緊張的政府經費中抽出部分資金免費為外來種植戶修建生產、生活用房。
“別人那么遠的來到這里,我們作為基層服務者,不能讓他們失望而歸。所以從生產、生活上給予最大的幫助,不讓他們帶著滿腔的熱忱失望地離開。”長興鎮農服中心主任的一番話情深意切。
項目傾斜為蔬菜產業錦上添花
據介紹,為了打造南溪蔬菜產業,南溪區政府設立現代農業專項資金。本級財政共投入1500余萬元用于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同時爭取了農業部蔬菜標準園、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省糧經復合、市價調基金、支農資金等項目資金2000萬元用于產業基地建設;另外,整合現代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糧食提升能力建設、新農村建設、土地整理、小農水、節水灌溉等支農資金9600余萬元打捆用于基地建設。南溪區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相關農業企業、專合社等入住項目區發展,在稅務、建設用地、設備投資、土地流轉等方面給予支持,吸引社會資金2.8億元投入現代農業建設,社會資源進一步調動。
目前,示范區已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12個,家庭農場12個,農業開發公司2家,共流轉土地4.2萬余畝,帶動農戶20000余戶。同時,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對蔬菜加工企業入駐示范區制定優惠政策,并按有關政策進行獎勵,目前,示范區有蔬菜加工企業4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1家,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良性發展模式。
技術支撐為蔬菜健康生長保駕護航
在仙臨鎮康達農莊,草莓采摘區,熟透了的草莓紅得惹人醉、惹人饞。農莊負責人之一鄧春華,挺拔的身姿、不凡的談吐,怎么看都不像是搞農業的。原來在投入農業之前他和其他兩個合伙人都是從事建筑行業,近年來受建筑行業大環境影響,建筑行業逐漸走下坡路,而農業發展的可觀前景和從中央到地方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讓他們萌生了轉行農業的想法。積蓄了一定資金的三個人,原本就有生意往來,一拍即合,說干就干,四處考察了解,最終選擇了回到家鄉。先期流轉土地300畝,打造以葡萄、無花果、草莓種植為主,配套餐飲、垂釣、棋牌娛樂、住宿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園。
從工業跨行到農業,有資金、有人手,最缺的技術,最難把控的也是技術,為此全區設立了1個蔬菜站,15個農技推廣服務站,46個村級農技推廣服務點,專門從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工作人員達126名,并建立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1個,通過手機短信等形式,定期發布蔬菜病蟲簡報、各種種植提示信息,指導基地農戶科學生產。示范區建有農業專家大院1座,聘請省農科院、川農大、種都公司等專家常年進行講學和課題研究,搭建科技專家和農技人員農村合作組織互動的平臺,把科研成果轉化達到蔬菜生產上來,推動現代農業產基地建設上檔升級。
“每隔3、5天,區農業局都有技術人員到農莊做技術指導。”鄧春華說。
品牌戰略探索蔬菜+互聯網
三年來,南溪區共引進各類優質蔬菜品種85個,建成良種繁育場6個,溫室集中育苗基地5個,年集中育苗9000萬株,繁育良種2.4萬公斤,可滿足5萬余畝蔬菜基地生產需求,基地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大力實施“以品牌促效益”戰略,鼓勵本地企業打造自主蔬菜品牌。目前,區內有“江源春”、“盧亭壩”、“江馥”、“青綠源”、“一江”、“葉壯”等知名品牌,實現統一整理、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品牌銷售率達到87%,進一步推動了現代農業產業持續發展。
互聯網發展如火如荼,農產品也搭上了這列高速前進的快車,目前已建成農產品交易信息平臺和網上交易平臺,為經紀人和營銷大戶牽線搭橋,基地蔬菜商品化處理率達到了79%。隨著配套建設完成的蔬菜商品化處理場地及包裝設備,預冷及冷藏設備,實現農超對接的全程冷鏈;大力推進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良好農業規范、知名商標認證,實現品牌化銷售,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目前,通過綠色蔬菜基地認定12萬畝,綠色食品認證26個,其中綠色蔬菜品種認證5個,無公害蔬菜品種認證23個;制定無公害和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各20個。
成績斐然合作社+基地+農戶多方共贏
南溪區是《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產業優勢區域,屬于省政府“千斤糧萬元錢”糧經復合、現代農業建設重點縣(蔬菜·深化提升),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整體認定縣,四川省認定的首批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農業部蔬菜標準園建設縣、農業部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建設項目縣、農業部蔬菜信息重點監測縣,省農業廳認定的“千億工程”蔬菜萬畝示范區,市政府價調基金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項目縣,宜賓市江南特色效益農業蔬菜核心區。
2015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28.9萬畝,總產量63.8萬噸,產值7.65億元,占種植業產值的51.2%,全區農民年人均種菜收入達2230元;全區已投產蔬菜加工企業4家,產值達3.2億元,并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3200人。2016年,產值預計將突破8億元。
到2020年,全區蔬菜基地面積將達到15.5萬畝(新建2萬畝,改造提升10萬畝),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其中以菜—稻—菜為主要種植模式的鮮菜基地11萬畝,周年凈作蔬菜基地4.5萬畝;全區鮮菜總產量80萬噸,總產值13億元(另加基地糧食產值3.2億元,總產值可達16.2億元);上市銷售70萬噸,銷售收入12.5億元,全區農民年人均種菜收入達3700元以上;新建和在現有蔬菜加工企業基礎上擴大生產規模,使區域內蔬菜加工企業年加工鮮菜能力在現有15萬噸基礎上提升到20萬噸,加工產品達12萬噸,產值10億元,創稅收入4500萬元,并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5000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機械化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