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菊黃蟹肥之時,受前期不利天氣因素的影響,今年是大閘蟹“小年”幾成定局。不過,“阿拉”自己的大閘蟹似乎還挺給力,不僅產量保持穩定,大規格蟹(指3兩以上母蟹和4兩以上公蟹)的出塘率還能達到五成以上。昨天上午,今年第一籠黃浦江大閘蟹正式開捕,這種“腿長個大”的活水螃蟹將陸續爬上市民餐桌。
12年育種而成河蟹良種
從外表看,黃浦江大閘蟹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黃毛,色澤油亮的特征,公蟹的大螯厚重而有力。相比其他區域的大閘蟹品種,黃浦江大閘蟹的腿普遍更長。當然,有了“高顏值”,更應該有美味的“內在”。據了解,黃浦江大閘蟹以個大、肉厚、膏黃、味鮮為特色,多年來,不僅聞名滬上,還連續六年在全國河蟹評比大賽中獲得金獎。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蟹”,黃浦江大閘蟹生長的地方可不一般。該品種的大閘蟹產自上海西南黃浦江水源地保護區,良好的水質和優越的生態環境,極適合河蟹生長。對于普通上海市民來說,陽澄湖蟹、太湖蟹乃至崇明蟹都可謂耳熟能詳,唯獨黃浦江大閘蟹,可能還是近幾年才有耳聞。事實上,黃浦江大閘蟹的養殖確實并非一帆風順。水產專家告訴記者,黃浦江大閘蟹本是滬郊名產,不過,自上世紀80年代前后,卻因故一度停止了養殖的腳步,導致這一品種幾乎無人問津。直到2007年,在松江區水產良種場和上海魚躍水產合作社的共同探索下,選用了經過12年育種而成的第五代河蟹良種——“江海21”。經過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市水產研究所等聯合攻關,終于在近年恢復了20年前長江系大閘蟹具有的腿長、額齒尖的優良特征。
塘水經過生物凈化處理
接下來要推廣生態養殖,水質首先有講究。據了解,浦江水入塘前,都將經過二次生物凈化處理,通過水草的精細化種植,猶如鋪設了一層綠毯,對水質改善大有幫助。同時,根據高、中、低等水層區域不同,以水車式增氧機、循環水增氧設備為主的立體式增氧方式,不但使水環境形成了良性微循環,還模擬形成了自然界的潮汐現象,使生態養殖環境得以更大程度還原。
這一系列生態技術的形成,得益于上海市河蟹技術產業體系建設項目,對于水質、水草以及飼料等多方面的研究,因地制宜,最終形成了“稀放蟹種、池塘種草、底部增氧、顆粒飼料和鮮活餌料相結合,全程不用漁藥”的生態養殖“松江模式”。
黃浦江大閘蟹價格穩定
到今年,黃浦江大閘蟹的人工養殖已有近十年時間。在松江浦南地區,以上海魚躍水產合作社1182畝大閘蟹主產養殖區為中心,帶動著附近1100多畝養殖戶,區域化生態養殖大閘蟹,已成為該區水產產業的重要部分。
據悉,受今年夏日雨水多,立秋后氣溫偏高等不利因素影響,國內大規格成蟹的產量普遍有所減少,價格相比去年則上漲了約兩三成。從目前的捕撈情況看,黃浦江大閘蟹今年主產養殖區的總產量約在7.5萬公斤,相比去年穩中有升,且大規格蟹的出塘率達到五成以上。“預計今年約有一半產量將出口外銷,大規格蟹則將主要留給申城市民嘗鮮,價格上基本與往年持平。”養殖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
[小知識]
各種大閘蟹的特點
陽澄湖大閘蟹:又名金爪蟹。產于蘇州陽澄湖。蟹身不沾泥,俗稱清水大閘蟹,體大膘肥,青殼白肚,金爪黃毛。肉質膏膩,十肢矯健,置于玻璃板上能迅速爬行。每逢金風送爽、菊花盛開之時,正是金爪蟹上市的旺季。農歷9月的雌蟹、10月的雄蟹,性腺發育最佳。煮熟凝結,雌者成金黃色,雄者如白玉狀,滋味鮮美,是享譽中國的名牌產品。
太湖大閘蟹:生長于太湖水域。其背殼堅隆凹紋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臍,雄尖雌團,內有硬毛。蟹個大體重,蟹黃肥厚,肉質細嫩,腴美異常,辨別太湖蟹可從“青殼、白肚、金爪、黃毛、體壯”這五個特征入手。
黃浦江大閘蟹:目前主產于上海西南黃浦江水源地保護區的松江泖港三泖大閘蟹養殖基地,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黃毛,色澤油亮的品相。與其他大閘蟹相比,更具有的腿長,額齒尖的特點。品嘗起來肉厚、膏黃、味鮮。
崇明蟹:崇明島地處長江入海口,河蟹的洄游特性形成了崇明水域每年特有的“蟹苗汛”,也使崇明成為長江水系河蟹的故鄉。資料顯示,崇明蟹已有數十年的養殖生產歷史。崇明蟹青背白肚、金爪黃毛、膏脂豐滿、肥滿度高、味道鮮美。
大蟹難覓,全靠小蟹撐市面
國慶節后小蟹售價跌三成,仍難賣得動
記者近日從本市的大閘蟹市場了解到,國慶節后小蟹售價紛紛下跌,下跌幅度高達三成。一些蟹商為蟹滯銷而發愁,為賣蟹而擔憂。
記者近日來到菜市場了解情況,發現小蟹占七至八成,三兩以上母蟹和四兩以上公蟹很少。寧波路菜場一位攤主告訴記者,今年大蟹特別少,他們在批發市場很少能拿到三兩以上的母蟹和四兩以上的公蟹。“沒有大蟹只能拿小蟹,因此今年小蟹上市特別多,我們是在靠小蟹撐市面。”
同樣是小蟹,記者昨天請唐家灣菜場一位蟹商比較今年與去年蟹的肥壯程度,該人士拿起蟹掂量,翻起蟹肚看了看后表示,“今年的蟹蟹肚不夠凸起,蟹的老結度也不如去年,今年蟹的肥壯程度不如往年。”他同時預判,總體上(包括進入11月和12月后)今年大蟹的數量和蟹的肥壯程度都將比往年遜色。
對于蟹商而言,小蟹多大蟹少并不是主要方面,今年10月讓蟹商和蟹攤們最感擔憂的是蟹賣不出去。記者昨天在本市多個菜場采訪,蟹攤們愁眉苦臉地感嘆,今年小蟹難賣,不少小蟹因為賣不出去而死亡,只得白白扔掉。
同時,馬大嫂對大閘蟹感興趣程度也有所下降。在寧波路菜場采訪中,多名在買菜的馬大嫂反映,今年大閘蟹的蟹味不濃,小蟹不壯不肥,而大蟹少價位高,因此,他們買蟹的次數和數量均有所減少。
已經在太湖有10多年養殖歷史的一位老蟹農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氣溫特別低,夏季氣溫特別高,導致大閘蟹生長嚴重受挫。“大閘蟹適合在22至28攝氏度之間生長,今年的氣溫使得大閘蟹生長期推遲,進入10月之后,大閘蟹的各項指標都不如往年。”
上海海洋大學副教授馬旭洲分析,今年到了10月,大閘蟹進入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脫殼,溫度卻降至20攝氏度,這種氣溫對于大閘蟹以后的生長也非常不利,因此,10、11、12月份捕撈上來的大閘蟹是否會像往年那樣肥壯,他表示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