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上午,記者在走訪張店區中心路某大型農貿市場發現,往日人頭攢動的豬肉攤前卻十分冷清,近三十個攤位卻只有十幾個開張,因為生意冷清,有幾位攤主在打牌、聊天打發時間。
正在挑選豬后腿肉的徐女士告訴記者,春節前豬后腿肉還賣16.5元/斤,今天來買已經降到了15.5元/斤。一位豬肉攤主也證實了徐女士的說法:“節后,豬肉價格一直低迷。”
隨后,記者走訪其他超市發現,豬肉價格比春節前都有一定的回落。“雖然價格下來了,可是銷量卻沒有上去。”位于柳泉路一家超市的營業員告訴記者,主要是因為春節前,市民都買了大量豬肉以儲備年貨,現在春節剛過,可能由于市民家里還沒有吃完,暫時還不需要購買。
記者了解,節后豬肉降價是很正常的“節后回落”現象。由于節日效應,豬肉需求量大幅上升,豬肉價格自然會有小幅上漲,而節日結束,供需恢復正常,價格也就降下來了。
同時,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鮑文指出,由于節前豬肉透支消費較多,年后各地消費者對豬肉的購買熱情不高,屠宰企業走貨欠佳,為減小壓力多采取低采購量并大幅壓價的操作方式,全國豬價普遍下滑。由于北方地區屠宰企業較為集中且收購量較大,聯合壓價效果明顯。近期內消費端難有利好因素出現,屠宰企業宰量提升難度較大,豬價回漲可能較小。由于前期豬價下滑速度過快,屠宰企業壓價操作漸顯謹慎,豬價降幅或逐漸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