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摘標準:要求茶葉新鮮、無表面水,無破損,中、小開面三葉,均勻一致。采摘標準為新梢芽葉伸育較成熟,正形成駐芽之中、小開面采三葉為最佳標準。
開面:茶樹新梢伸育至最后一葉開張形駐芽后即稱開面,新梢頂部第一葉與第二葉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時稱小開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間稱中開面,達三分二以上稱大開面。茶樹新梢伸育兩葉即開面者稱對夾葉。 每個品種的適采期較短,同一個品種在同一個山場位置及同樣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一般最佳采摘期約為2—3天,一般不能滿足生產加工期的要求,因此一般掌握在茶園內平均有一半開始開面時即開采,采摘標準為一芽三、四葉和小開面三葉及對夾葉。到大部分中開面,小部分大開面時全部采摘結束,此時采摘標準為中、大開面三葉,則采制加工期可延長到6—7天。
2、采摘時間:不同品種的開采期均不同,主要受茶樹品種、當年氣候、山場位置和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響較大。成佳現有主栽品種的適采期約為2月15日左右開始,至9月20日前全部結束。中、早芽種在加工能力允許時一般不選雨天采,不采露水葉,則有利于提高茶葉質量。
采摘時晴天多云天優(yōu)于陰雨天,一天當中,上午9—11時,下午2—5時最佳,露水葉最次。當季氣候以時晴時雨天對品質最有利,而雨后初晴天品質最佳,連續(xù)天晴5—6天后品質又下降,采制期連續(xù)下雨對茶葉品質和初制加工均最不利,會明顯降低當季茶區(qū)的茶葉總體水平。
3、采摘方式:生產上目前以人工采摘和機械采茶兩種方式為主。人工采摘成本高,需工多,采摘標準,凈度和鮮葉質量均需通過人員的管理來加以控制,在成佳茶園地形復雜,茶樹長勢不一,較為適用此法。機械采茶成本低,速度快、省勞工、效率高,茶葉標準和質量視茶園長勢,使用采茶機的年限和操作水平等因素而定。初用機采時,鮮葉質量較差,連續(xù)使用兩三年后則質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來采茶的主要方式,但長期使用后茶樹長勢有茶芽多而茶芽變小的趨勢,使干茶外形不夠粗壯。
4、鮮葉貯運:鮮葉采下后即時運達工廠進入萎凋程序,防止長時間堆沃和多次翻動損傷,最忌發(fā)熱紅變。采下后一般在2小時內運達工廠則對鮮葉品質影響較小,若途中超過4小時則應采取相應措施,否則對品質會產生顯著的影響。貯運時間較長時要注意避陽薄攤,堆運時不可過厚過緊,注意通風、或翻抖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