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茶,二八挖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意即農歷二月的春耕和八月的伏耕有利于茶葉的增產。
三年不挖,茶樹摘花主要流行于浙江余杭等地。意即茶園三年不掘地,茶樹無茶可采,只長茶花了。
若要春茶好,春山開得早主要流行于浙江賺州等地。“開春山”即茶園內的春季耕鋤,一般結合鋤草施肥進行,以達到疏松土壤,鏟除春草,提高土溫,促進茶樹萌芽的作用。一般地區在驚蟄[3月6日前后)到春分[3月21日前后)時節比較適
宜,“春山開得早”意在不誤農時。
若要茶樹好,鋪草不可少主要流行于浙江義烏等地。即在茶園的行間鋪草,其好處有六:防止土壤沖刷,減少雜草發生,保蓄土壤水分,穩定土壤溫度,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其他養分,提高茶葉產量、品質。
若要茶樹敗,一季甘薯一季麥主要流行于浙江、安徽等地。意謂如果在茶園中間種一季麥和一季甘薯,便會使茶樹衰敗。此兩種作物不宜與茶間作,因為麥類(如大麥、小麥、燕麥、黑麥等)葉子密閉,蒸騰系數大,吸肥吸水力強,其根系密布在25厘米的表土層中,阻礙水分透入深土層,并吸收土壤上層的養料。如果種甘薯,作畦常要挖去茶樹根邊的土壤,使茶根暴露,影響茶樹發育。甘薯藤蔓又會纏到茶樹上,影響采茶。
動動鐵器,三分壯氣主要流行于浙江東陽等地。鐵器,耕鋤用的鐵齒耙,強調茶園耕鋤的重要性。耕鋤可以保蓄茶園養分、水分,防止水分蒸發及地表徑流,且可殺蟲滅菌,通風透光,故提倡多次耕鋤。類似的諺語有:“見鐵三分肥。”(指用鐵器耕鋤)
秋冬茶園挖得深,勝于拿鋤挖黃金主要流行于安徽等地。說明茶園耕耘的重要,秋冬的耕耘,有助于土壤的疏松、通氣,為來年的茶葉豐產創造了條件。
茶地曬得白,抵過小豬吃大麥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茶地曬白”為茶園伏耕中的一個技術環節:把底土翻到上而,在高溫下,經過“曬白”的土壤易于風化,變得疏松,可增加土壤肥力,利于保蓄水分。大麥是小豬的精飼料,豬吃精飼料長勢必好。全句意為茶園伏耕中的底土曬白,對茶樹的效果來說,勝過小豬吃大麥。
茶樹木是神仙草,只要肥多采不了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強調了施肥的重要性,意即只要把肥上好,就能把像神仙草一樣的茶樹種好,就能多采茶葉。茶樹施肥有五個基木原則,即重視有機肥,重視基肥,重視春肥,重視氮肥,重視根部肥。類似的諺語有:“茶樹缺肥芽不旺”,流行于浙江等地;“茶樹不怕采,只要肥料足”,流行于浙江紹興等地。
春山挖破皮,伏山挖見底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挖破皮,謂耕鋤得較淺。挖見底,謂耕鋤得較深。意即春耕不能太深,否則損傷根系。伏耕則應深耕。
修茶臂,理茶腳主要流行于浙江杭州及湖南等地。茶臂,茶叢內較粗大的枝條,今稱“骨干枝”。茶腳,茶叢下部的枝條,亦稱“地腳枝”或“甸地枝”。修剪整理的方法是剪去衰老的骨干枝、病蟲枝,對甸地枝要留蓄其上行枝,剪去其橫行甸地部分,經疏枝后的茶樹,樹冠而積、覆蓋度均有大幅度提高。
雪前冷,凍陰坡;雪后冷,凍陽坡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在中國的氣候條件下,一般陰坡的茶樹受凍害較重,陽坡的茶樹受凍害較輕。下雪后,陰坡茶樹有積雪覆蓋可免于受凍:而陽坡上的雪因氣溫較高已融化,再遇寒冷,茶樹便會受凍。
鋤頭底下三分水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意為通過耕鋤可提高茶園土壤的保蓄水能力。耕作使土壤變疏松,孔隙率增大,成為水分和空氣進入土壤的通道。雨水或灌溉水落到地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排擠大孔隙中的空氣,滲入土壤下層保蓄起來,地表徑流大為減少。水分下滲完畢,新鮮空氣重新充滿于大孔隙中。耕鋤給土壤創造了良好的通氣透水條件,故提倡耕鋤。
熟地加生泥,勝似吃高麗主要流行于浙江賺州等地。熟地,指茶園;生泥,指“客土”,即從他處運來加于茶園中的土壤。高麗,指朝鮮人參,朝鮮古稱高句麗、高麗。意為茶園加客土,勝似人吃了朝鮮人參。加客土簡便易行,是各地茶區廣為采用的改土辦法,尤適用于淺土層茶園。須經數年之后,方可形成肥厚土層。茶園客土,宜以含有機質較多的林地表土、灌木叢荒地表土、山塘水庫淤泥等為土源,亦可戮、沙結合。類似的諺語有:“若要肥,泥加泥。”
一擔春茶百擔肥主要流行于浙江淳安等地。肥,系指標準肥。意即若想增產一擔春茶,須要增施一百擔標準肥。
寧愿少施一次肥,不要多養一次草主要流行于浙江義烏等地。強調除草的重要性。亦言雜草的危害勝過少施肥。茶園雜草叢生,致使茶樹衰老,甚至枯死,幼年茶園尤其如此。
墓肥足,春茶綠基肥有兩種含義:一是茶籽播種或茶苗移植時的底肥,一是茶園秋冬季的施肥。基肥一般用遲效性的有機肥料,如餅肥等。該諺語所言基肥系指后一種含義。基肥用在秋茶采摘之后,可以使茶樹在經受大量采摘后加強營養,盡快地恢復樹勢,提高越冬能力,增加光合作用,使根系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貯備,以便與根系吸收的氮結合,合成茶氨酸貯藏于根系中,對來年春茶的品質有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