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栽培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人們一直在探索分析,從中得到更好的經驗,也有很多新的問題出現困擾著茶葉種植者。
1)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每種生物對其周圍環境在長期的適應過程中具有一定穩定性,但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可塑性,因此,可以在新的地區定居和繁殖。如茶尺蠖由于其1.-2代卵盛孵期和茶芽的展開期有著明顯的同步現象,全年發生代數又多,因此該蟲除了是浙江省歷史上的重要害蟲外,目前已向江蘇、安徽、湖南等省蔓延,發生范圍逐漸擴大,這和該蟲對生態環境的強適應力有關。
2)栽培技術措施的變革。栽培措施的變革,使得病蟲區系的棲息環境發生變化,因而導致病蟲區系發生變化。如茶園向半山區、山區發展,使得小綠葉蟬、茶白星病等種群得以發展。氮肥的大量使用,改變了茶樹芽葉中的氨基酸組成,使得茶葉蚧、螨類和茶樹葉病的發生數量有所上升。 20世紀60年代留葉采摘技術的推廣,提供了茶細蛾的產卵場所,使得該蟲在 70年代中期起在全國范圍大量發生。90年代名優茶的發展,要求采摘嫩度更高,這樣使得產有大量假眼小綠葉蟬卵粒的嫩梢莖部仍留在樹上,因而加重了葉蟬的發生程度。
3)化學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的非選擇性毒力作用,使得在農藥使用時不僅殺死了害蟲,同時也殺死了天敵昆蟲,從而導致了某些害蟲的猖獗發生。如我國茶園中于60年代中期出現的蚧類猖獗發生,即與50年代起有機氯農藥(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大量使用有關。同樣,60年代初起有機磷農藥的普遍使用,使得對有機磷農藥敏感的蚧類種群數量有所下降,但由于它們對螨類天敵具強殺傷力,面對害螨殺傷力較弱,尤其是對螨卵的活性很低,結果又引起了60年代末期起在全國范圍內茶葉害螨的猖獗發生。這是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2次明顯的種群演替。